工程建设行业资讯新闻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19-12-31,来源:四川建设厅,作者:

3年灾后重建 成都城乡一体焕发新生机

  时隔近3年,我们再访在汶川特大地震中遭受重创的翠月湖、新场、白鹿、高墩、街子古镇等地,发现记忆中那些伤痛的废墟、残垣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体系和特色小镇。更加令人喜悦的是,我们走访的几个地方只是成都城镇体系重建工程中的一小部分。

  三年的时间或许并不算长,成都的变化和成就举世瞩目。借助一整套理念和措施,成都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对城镇体系进行了梳理和重构,在恢复受灾群众生产生活的同时,从建设和管理上确保了农村、农业、农民有机融入城镇化的进程。实践表明,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不但促进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也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避免传统城镇化的种种弊端,使成都初步展现出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

  镜头一:五桂村

  农民集中居住

  从都江堰市区沿聚青路不到半小时车程,就到了五桂村东桂苑。这个永久性安置点总投资2178万元,安置了149户523人,设有便民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劳动就业培训中心等。

  这里曾是地震中严重受损的村庄之一,但如今,金黄的油菜花围绕在村庄周围,四五米宽的水泥路将一栋栋小楼划分得错落有致。62岁的刘成玉家里有5口人,儿子儿媳都在都江堰城区打工,10岁的孙子在读小学四年级,她和老伴留在家里打理四亩多土地。老房子虽然在地震中严重损毁,但现在一家人已经建起了一栋 200多平方米的房子。

  3年的灾后重建中,像五桂村这样基础设施齐全、公共服务全面提升、产业特色发展的农村新型社区还有很多。运用统筹城乡的思路推进灾后重建,顺应城镇化梯度推进的趋势,成都一方面努力推动中心城区和县城加快发展,另一方面大力实施重点镇优先发展战略,引导农民向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通过政策倾斜和多方支持,促使中小城镇迅速转变为现代小城市,产业水平持续提升,人口吸纳能力显著增强;同时,适应农民改善居住和生活条件的迫切要求,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

  镜头二:白鹿镇

  产业提档升级

  从彭州市出发到白鹿镇,有40多分钟的车程。一座座尖顶坡檐的川西风情民居点缀在路旁、山间,成为一道道别致的风景。3年前,地震导致整个白鹿镇55%的房屋倒塌;3年后,一座颇具法国浪漫风情的川西小镇已初具雏形。

  随着重建工作的逐步展开,白鹿镇的知名度不断提升,游客增多了,尤其节假日每天的游客量更是在千人以上。目前白鹿镇已建成了新的停车场,路标路牌、各种商业配套设施也进行了完善,同时还组织对农家乐、商店的服务员进行了培训,提升他们的服务质量。“白鹿的欧式风情由来已久,镇上不乏欧式建筑。”白鹿镇党委副书记杨东告诉记者,旅游目前已成为白鹿镇新的支柱产业,也将成为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在重建中结合当地实际规划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的提档升级已成为各乡镇灾后重建中的普遍做法。运用成都2003年以来统筹城乡发展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和经验,“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正逐步从蓝图变为现实。

  镜头三:高墩村

  形成新的风尚

  重建的并不仅仅是房屋和产业。随着硬件设施的提升和新型城镇体系的逐步形成,村民在集中居住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出新的生活习惯,形成新的风尚,开始全新的生活。

  崇州市高墩旅游小村是崇州街子镇会元村灾后重建的一个安置点。按照统一规划,村庄里不仅通上水电气和光纤,还有健身广场、图书馆、医疗卫生服务站、警务室等。“刚搬到这里时,很多人都不知道清理冲水马桶要用洁厕剂,垃圾也不习惯扔到垃圾箱。”村民王久平说,后来,村委会经常组织大家参加卫生知识讲座和比赛,还邀请大家参加体育锻炼。“这些跟成都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灾后重建是分不开的。”据介绍,加强对村民的宣传和教育,不仅可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提高他们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同样的变化在灾区的许多乡镇屡见不鲜。据介绍,为进一步推进“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活动,促进灾区老百姓适应新的城镇体系和生活方式,截至目前,崇州、大邑、都江堰、彭州4个重灾区的文化馆、图书馆均完成了灾后恢复重建,全市77个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23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开放,2000余个村(社区)建成了综合文化活动室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基本实现了文化阵地全覆盖。

  经验

  依靠市场破解资金难题

  我们在走访中发现,通过3年的灾后重建工作,成都已初步形成了以农民集中居住为特点的新型城乡体系,产业发展结合当地实际提档升级,符合集中居住特点的新市民文化在居民中迅速得到普及。3年前,汶川大地震造成成都67万户、近200万人住房不同程度受损,重建和维修加固量多达7800万平方米。3年后的今天,成都灾后农村重建住房入住率目前已超过97.10%;城镇重建住房入住率达90.3%。

  从基础设施到社会风尚,如此庞大的重建工程,资金从何而来?事实上,早在2008年6月26日和8月7日,成都市相继出台《关于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灾后农村住房重建的意见》和《关于加快灾后城乡住房重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创新性地提出了农村住房原址重建、统规自建、统规统建、开发性重建、异地安置和城镇住房原址自建、联建、合资合作、异址置换土地重建等多种住房重建模式。与此同时,国土资源部、四川省、成都市三方于2008年8月7日签订协议,明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可在全市范围实施。由此,成都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将农村住房重建腾出的建设用地,在市域范围内的城镇挂钩使用,获得的级差地租收益,全部用于农村住房重建。

  充分运用统筹城乡发展中形成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成都选择在城乡一体的市场机制平台上,破解城镇体系重建面临的资金难题。如今,成都灾后农村住房重建和城镇住房重建中,维修加固房屋和新建住房均已全部建成。但这一成果还只是住房的“恢复重建”,3年以来,灾区群众在重新构筑的城镇体系中逐步过上了一种过去可想而不可即的生活,成都周边上百万农民有序进入城镇、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居住,发展二、三产业,实现了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新的文化观念和发展思路也逐渐凝固成型。

  未来

  将发展更多特色小城镇

  在崇州市街子古镇上的闸子街,今年新开了一家集小吃馆和客栈于一体的“豪臣聊”,作为老板之一的刘杏林站在收银台前,忙碌地招呼客人。如果没有规划先行,没有以提档升级为主题的街子古镇灾后重建,没有城镇体系的恢复和提升,刘杏林很可能不会选择到这里投资。

  近日,记者在街子古镇看到,重建的古镇核心区域扩大了1倍多,沿环山渠而建的酒吧街正进入装修阶段,作为核心区拓展区域的朝阳路已装修得古色古香……是什么带来了这些变化?崇州市古镇旅游开发指挥部、招商营销部副部长周菲表示,按照统筹城乡的思路进行灾后重建,街子古镇坚持规划先行,邀请英国阿特金斯公司操刀设计。有了规划,撬动社会资金投入是关键。“从成都统筹城乡的实践中吸取经验,我们成立了专门的国有公司,投资10亿元对古镇的道路、景观等设施进行重建、升级。”周菲说,公共设施的改善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投入,也带来了古镇业态的改变。

  “未来成都周边将发展更多特色突出的小城镇,整体布局将更加生态,更加多元。”成都市规划局副局长王松涛告诉记者,每个小城镇将打造一至两条特色街道,展现各具特色的风貌。而那些历史文化名镇和传统格局较为完整的小城镇,成都将重点保护其传统格局的完整性,以及历史街区街道生活的原真性。

  目前,我市正按照“场镇有特色、街道有风格、单体有品位”的指导思想对重建的17个场镇和6条风貌轴线进行打造,提高场镇规划水平和民居设计水平,体现山水田园风光,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以特色产业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目前全市确定的街子、泰安、大观、白鹿等17个重点场镇重建已基本完成,街子、泰安古镇、花水湾、新场等场镇的游客日益增多。与此同时,6线22镇沿线的环境综合整治也将按照示范线的要求进行全面清理和收尾提升。(消息来源:成都日报)

建材预算价四川省建材预算价四川省建材预算价
文章字数:3644
点击数:5423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