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行业资讯新闻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19-07-31,来源:四川建设厅,作者:

宜居深圳 绿色未来

深圳担当着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人居环境上始终勇于创新,永不停歇。近年来,深圳市以率先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着力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推动人居环境建设迈上新台阶。其中,南山区商业文化中心区再生水、雨水综合利用项目,荣获了“2010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南海意库旧工业区改造项目、深圳市荔枝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村改居”引入社区物业管理3个项目荣获了“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奖”;深圳市建科大楼项目被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推荐申报“2011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凭着“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深圳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南山区商业文化中心区再生水、雨水综合利用

深圳市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区(简称“南山中心区”)位于风景秀丽的深圳湾畔,其核心区占地面积约30公顷,有公共的南、北水景带,贯穿中央的高架步行街以及市政道路,规划为深圳特区西部有文化氛围的、亲水的休闲、商务型中心街区。

为解决缺水问题,南山区政府决定采用再生水和收集利用雨水的方式解决景观水源的方案。其中,再生水(中水)分项——建设供水能力为4000立方米/日的再生水站。对核心区内每栋建筑物产生的污水分别进行截流,通过管网收集至设置在公共水景地下空间再生水厂。污水经一系列生化处理、过滤、消毒后,再通过管道配送至各建筑物,用于中央空调冷却塔的补充用水、地下车库冲洗、部分建筑物冲厕用水。雨水利用分项(含水体净化)——利用核心区南、北两条带状水体景观地下空间,各建设一个雨水处理站,同时用于水体循环净化处理,用于核心区公共景观水体补水、公共绿化浇灌和公共广场、道路冲洗等用途。

该项目建成后,每天节约自来水约600立方米,每年可节省水费达180万元,减少污泥排放近178吨。目前,一个宽广宜人的水环境已经在南山中心区核心区形成,调节了区域小气候,成为市民休闲、游憩的好去处。

该工程是首例城市中心区域再生水市政管道供应项目,对南方缺水城市开发再生水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也是广东省惟一摘得2010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项目。

深圳市建科大楼——绿色建筑之都的新地标

深圳建科大楼用地面积为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8169.76平方米。建筑主体层数为12层,地下两层,其中地下1层为半地下室。项目定位为集环保节能、实验展示为一体的科研办公大楼,是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实践绿色生活、绿色办公方式的重要基地。

2006年11月,该工程由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动工建设,2009年3月,开始投入使用,总投资约7000万元。大楼从设计到建造充分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包括节能技术、节水技术、节材技术、室内空气品质控制技术和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等一系列技术,在外墙热工性能(采用XPS外墙外保温系统)、外窗遮阳(遮阳板与太阳能电池板结合)和空调系统(采用溶液除湿,水蓄冷,雨水、中水作为冷却水,座位送风,排风热回收等)的节能方面超越了节能标准的要求,实现了节能65%的目标。

建科大楼以夏热冬暖地区气候适宜性为原则,创新运用共享设计,立足本土,以精宜之道为手段,从设计源头解决绿色建筑技术的关键问题,减少建造和运行阶段高成本主动式技术的应用,有效降低建造成本,形成低成本、可大规模推广的绿色技术体系。项目在“共享设计理念和精细化方法”、“气候适宜性、低成本、高效率、本土化绿色建筑技术”、“以被动式技术为主、主动式技术为辅的绿色建筑集成技术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建科大楼绿色技术整体方案重点突出人居环境改善,兼顾资源节约,同时,也为深圳在“十二五”期间全面打造绿色建筑之都,起到很好的技术推广作用。该项目为被广东省推荐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参评2011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三个项目之一。

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奖

绿色建筑——南海意库旧工业区改造

南海意库旧工业区对建筑进行功能改造时,保留了城市环境原有的记忆,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并将绿色建筑技术有机地运用于原有建筑改造中。

南海意库3号楼改造项目由深圳招商房地产有限公司承担建设。该项目位于深圳南山区蛇口太子路“三洋厂房片区”。上世纪80年代初,深圳特区为开展“三来一补”业务,开始大量兴建工业厂房以吸引境外投资者,建于1980年的深圳蛇口日资三洋厂房,就是最早的多层通用厂房之一。原占地面积44125平方米,建筑面积95816平方米,为6栋工业建筑,框架结构,每栋标准层面积约4000平方米。

随着经济转型,在土地资源稀缺、房价高涨的市场环境下,拆除重建固然能为企业带来很高的商业利润。然而,将仅仅使用了20年的数十万平方米厂房拆掉,不但是对环境的破坏,更是对资源的浪费。

深圳市决定保留旧厂房并对其进行全面功能改造,使其重新焕发新的活力,将当年的三洋厂房更名为蛇口南海意库,并期待它成为代表新世纪深圳创意产业的科技园区。其中的3号厂房作为该园区最先启动的示范项目,采取了大量绿色建筑技术,主要包括: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太阳能光热与地源热泵,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拔风烟囱,雨污水人工湿地处理回用,建筑外围护节能构造,地板、天棚辐射制冷,无机房节能电梯,高效节水用具,渗水地面,建筑遮阳,节能光控系统。

此外,深圳市还在节能、节材、节水、保护环境等方面运用与整合了其他绿色技术,做了大胆尝试。例如:空调分区负荷技术、高效节水用具、光导管采光装置、反射型节能光盘、智能与自洁玻璃、本地耐旱植物立体绿化、绿化滴灌系统、无尘免冲洗地面、建筑废弃材料利用、回风型空气风幕、渗水地面、低噪声节能冷却塔、无机房节能电梯、中厅绿岛、负离子环保涂料、建筑降噪处理等。

南海意库3号楼改造完成后,仅在节能方面,节能率就达到67.93%。每年可以节电240万千瓦时,折合每年可以节省标准煤约936吨,每年可以减排二氧化碳约2400余吨。

目前,深圳特区内,面临改造的厂房还有约500多万平方米,深圳全市的类似厂房面积,就达2500万平方米之多。南海意库3号楼的成功改造,为南方地区乃至全国的旧厂房改造提供了示范性的案例。

标本兼治——荔枝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荔枝湖位于深圳市中心荔枝公园内,是园内的标志性游乐设施。荔枝湖流域面积253.3公顷,湖面总面积10.91万平方米,平时蓄水量约为10万立方米。整治前,由于荔枝湖片区生活污水的错排乱接,导致大量生活污水随地表径流排入荔枝湖,水体污染严重影响了周围居民的居住环境。

根据荔枝湖水污染仅靠截污、清淤、少量补水难以改善湖泊水质并长久保持的特点,深圳市采取标本兼治的综合治理措施,控制内源污染物,结合生态修复措施提高湖泊水体的自净能力,确保湖水水质在改善提高后长久保持。为此,深圳市采取了多项举措:

一是采用符合实际现状、投资省的外部重点截污方案,截去了荔枝湖三条截污箱涵中60%以上的污水量,降低了荔枝湖的外源污染。

二是采用可靠和可行的源水补水措施,既节约了自来水水资源,又可改善荔枝湖水质。

三是湖水循环净化系统综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多种处理工艺,加速对荔枝湖水进行循环净化。将垂直流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技术、水力自动化曝气过滤技术、生态砾石床处理技术、湖水水力推流循环技术、臭氧灭藻技术以及生态修复技术相结合对荔枝湖水体进行综合治理,消除了湖水黑臭现象,使湖水变得清澈透明。

四是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改善荔枝湖的水生态环境,该系统建成以后,逐步取消了部分处理设施,节省运行费用,实现良性循环。

五是工程采取了箱涵臭气治理、排污管补漏、驳岸修复等辅助措施,进一步改善了荔枝公园地景观环境。

该工程由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建设,并于 2006年4月份建成并投入使用,系统运行至今有效改善了荔枝湖水环境状况,透明度超过60厘米,藻类明显减少,水质满足地表Ⅳ类水要求。该工程实现了还市民一个“蓝天、碧水”休闲娱乐场所的目标,成为深圳市人民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该工程不仅是一个污水处理设施,同时也是一个园林式的生态景观,也是环保科研教育示范基地,为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处理提供宝贵的经验。特别是工程运行后,有效改善了荔枝湖水质,对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改善荔枝公园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工程的实施,为深圳市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作出了贡献,产生了很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机制创新——“村改居”引入社区物业管理

2004年,深圳市宝安区农村城市化工作完成后,虽然原村民的身份、城市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社区总体上仍是戴着城市“帽子”的农村。基层基础和市政设施仍然滞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投入不足、渠道单一;社区自我管理能力薄弱,自我服务种类少、质量不高,以政府为主的管理模式难以管理到位;原居民本土意识强烈,陈规陋习和不良风气仍然存在,居民的观念和技能仍然难以适应城市发展要求。对此,宝安区委区政府在多次组织调研、广泛学习借鉴国内外发达城市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着眼于宝安城市化深度发展的大局,从2006年起在“村改居”小区全面引入规范化、专业化的物业管理。

2006年4月,宝安区委区政府在石岩水田召开了现场会,部署在“村改居”小区推进物业管理。会议确立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的总体原则,明确了“每年推进20%、3年达到 80%、争取5年内全面覆盖”的总体目标。截至2009年12月底,区财政共投入7.16亿元开展社区公配设施整治和补助物业管理费,推动全区472个 “村改居”小区进驻了物业公司实施物业管理,占“村改居”小区总数的91%;建筑面积约5000万平方米,占全区住宅物业总面积的30%;享受物业服务的社区人口从原来的10万人增加到300多万人。14个实施物业管理的“村改居”小区获得“深圳市优秀物业管理项目”、“广东优秀物业管理项目”称号,成为所在街道农村城镇化和社区综合管理的一张张靓丽名片。

从开展“村改居”引入社区物业管理以来,宝安区从实际出发,成立了由区长李文龙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出台了《宝安区推广社区物业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并在区住宅局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室,具体负责推进工作的组织实施,通过制定政策、宣传策划、培训交流、抓点带面、协调督导、培植样板、落实资金等措施,确保了推进工作计划的全面落实。目前,宝安区基本实现“村改居”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

宝安区的物业管理进社区工作从根本上改变了多年来原农村地区“有新房无新村”和“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尴尬局面,带动了辖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社区环境面貌的全面好转,广大居民享受了物业管理带来的好处和实惠,是宝安区人民政府的一项民心工程,得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消息来源:中国建设报)

招标造价信息广东省招标造价信息广东省招标造价信息
文章字数:4584
点击数:5419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