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行业资讯新闻列表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19-07-03,来源:四川建设厅,作者:

“设计2050”城市安全文化的启示

2011年“3·11”日本地震海啸及叠加的核泄漏事故,给世界防灾减灾强国日本以重创,三年前确定在东京举办的国际建协世界建筑大会(UIA World Congressof Architecture)能否如期举行引发关注。2011年6月5日,在新加坡召开的国际建协第116次理事会慎重地研究了今年日本遭巨灾重创的总形势,决定这次大会9月在东京如期举行,并在其主题上第一次突出“人类安全保障”的主题,围绕“环境、文化、生命”等分题广泛展开研讨。会议还将首次举办“万名建筑师作品展览”,共同审视2050年及此后世界城市、建筑及生活环境的发展路径。

借国际大会造势,是日本一贯的国际化做法。记得2005年在日本神户召开的第二届世界减灾大会,会期及地点恰是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10周年纪念日,这使得日本业内外公众在世界减灾的安全氛围中度过了“灾难日”,无疑给该国诸多城市的安全文化建设帮了大忙。据此,我想如果“设计2050”的提法已在世界建筑界中产生影响,那么,我们中国建筑师该如何思考?是一味地在奇幻与惊悚的背景下假想未来,还是扎实地在告别那些本质上无聊乃至危险的设计、用新安全观树立起“为生命而设计”的思维,这是本文呼吁未来安全设计为题的涵义。

为什么要用安全设计之类的语句,因为迄今我们有太多的“渐忘”,而有些忘记是不允许的。2011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正值第三年,我们没忘;刚刚“7·23”高铁事故发生在眼前想忘也不敢忘;但为什么偏偏“7·28”唐山大地震却忘了呢?今年正值唐山大地震35周年,这不仅是一种民族伤痛,更是灾难遗产。“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地震博物馆一热再热,但为什么想不到唐山大地震同样是民族伤痛,同样是早已竖起的灾难教育及启示的文化之碑。当代建筑设计要创造真正的和谐及魅力城市,应该珍视城市的永久样本。

从改造中国建筑师的防灾观出发,2011年上半年在北京举办的“设计的设计——原研哉2011设计中国展”,面对日本的天灾人祸,设计又一次展示了一种可自愈、可突破的力量。他的展览不仅围绕设计作品及理念进行单向展示,而且在一系列相关活动的反复论证中,设计也要进行田野考察。同样是世界建筑大师,安藤忠雄面对1995年阪神大地震时曾激动地表示:“熟悉的街景,全然化为废墟——当时的冲击,令我终身难忘。身为从事建筑与城市安全设计研究的一分子,感到自己完全束手无策,对自我的愤怒和强烈的无力感侵袭着我。”在无人委托的情况下,他开始了重建住宅的规划构想,如展开“兵库绿色网络”活动,怀着安慰死者之魂的心情,让居民亲手在灾区种下会开白花的日本莲、日本辛夷、四照花等树苗。这虽然并非城市安全内涵的诠释,但其观念或已成为建筑师和工程师在新形势下思考系统中设计要素之根本。

2011年9月,美国纽约“9·11”事件10周年。全世界的目光聚焦纽约世贸中心重建,因为大家要目睹以传奇治疗伤痛美国的抉择。从灾难遗产中的视角出发,它应该是一个遗址,原封不动地留在那里,就如同10年前那场爆炸在人们心中留下的黑洞。而对于另一部分美国人而言,重建象征着某种精神。无论如何争论,现状是新世贸中心重建的步伐加快了。据悉,最深刻的纪念被设计在地下,“9·11”纪念馆和博物馆虽未完全建好,但其中安排的展陈为遇难者家属设置了永久的空间,以纪念自己甚至无法找到完整遗骸的亲人,这里会刻上遇难者的姓名。所有前来怀念美国精神的人会在恒温室中,看到“最后一根柱梁”,它是“9·11”世贸中心遇袭后从基座移到世贸中心南楼的一根钢柱。这根90吨重的钢柱是“9·11”事件留下的遗产与圣物,骄傲地站在博物馆内,成为团结与风险的象征。

无论是日本建筑师的防灾观念,还是美国“9·11”新世贸中心的精神重建,都反映了在防灾安全方面,建筑师要从旁观者的角度步入主会场。如果说中国尚缺少与国际化接轨的防灾技术与设计标准化的文本,那么中国建筑界缺少的防灾减灾教育及专业化培训更是造成我们建设安全度差的“症结”。

我想,无论是唐山“7·28”大地震、汶川“5·12”特大地震,还是日本“3·11”巨灾及美国“9·11”事件,都该为人类留下灾难的遗产;不仅丰富公众的安全文化教育,更留给业内可挖掘、可总结的技术经验。正如同那些城市文化建筑客观批评者的遗产,并非要自我毁灭一样,一切善用者反而熠熠生辉,至少说明创新的火花需要更多自由,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媒体出版批评,都期待以改革之力驱动变革。

在以“设计2050”为提法的日本世界建筑大会上,我们一定要问,基于安全设计思想,建筑设计的安全独白是什么?建筑创作者是否行走在文化深处?你的所为是为人类、为城市创造环境还是破坏环境?怎样的设计才是走出困局的原创设计?据报章介绍,尽管日本灾后重建步履缓慢,但并非不作为。相反,他们的每一步骤都有深入的重建课题研究作为支撑。相比之下,我们一味求快并非理性之举,如具备国土规划、信息技术、建筑质量控制、国民意识以及灾后重建五个层次的灾害防御体系及2011年6月末推出的《东日本大地震灾后重建建议书》,不仅强调“开放的重建”观,而且再次强调了“减灾”理念。

有人说,日本建筑师在世界有不断上升的势头,我以为其要义不仅仅在于他们的创造精神,更在于他们的教育培养了一批具有跨学科思考及影响力的、集建筑师和设计师为一身的艺术大家。这样的设计先锋及跨界思维培养了创新、自律以及虽低调但站得更高并有别于一般的文化思想,自觉地投入防灾减灾的安全设计中,或许这正是对中国建筑师的一种启示。(来源:中国建设报)

建材价格直辖市建材价格北京市建材价格
文章字数:2439
点击数:5405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