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行业资讯新闻列表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20-04-24,来源:四川建设厅,作者:

解析议题 共商发展

编者按:第九届中国建筑企业高峰论坛将于11月17日在广西南宁拉开帷幕。在“十二五”规划正式实施之年的时代背景下,论坛各项议题的选择和制定也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而展开。本届论坛共拟定6条议题如下:1.建筑企业如何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以促进企业创新发展?2.建筑企业如何推进工程建设标准的国际化?3.建筑企业应如何看待“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工业化”目标?4.建筑企业如何依托自身优势,创新建筑节能减排方式?5.行业内外如何合力提升建筑质量安全水平?6.如何持续提升建筑企业创新与盈利能力?在上期专题报道中,论坛组委会对第九届论坛召开的时代背景以及议题作了详细的解读,阐述了确立上述议题的出发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期专题报道中,组委会特邀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专家、企业家,立足于全行业新时期发展的角度,结合当地及企业自身的特点,就大家共同关心的议题展开讨论,深入阐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各项议题讨论的必要性,从而进一步推动行业的发展。

转型发展重创新  关注盈利增效益

正当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十二五”规划启航之时,中国建设报社与中国建筑企业高峰论坛理事会主办、广西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协办的第九届中国建筑企业高峰论坛即将开幕。论坛主旨紧贴现实、立意高远;论坛6项议题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选题,居安思危、深谋远虑,选题恰当,极具推力。特别是组委会给出了举办论坛的背景与宗旨,分别对议题予以解读,更有利于共商解决难题之奇谋,探讨推进发展之良策。筹划精心,论坛必将圆满成功。

改革开放30年来,祖国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明显体现了建筑业在城乡面貌的日新月异和极大改善人民居住出行条件方面的卓著功勋。但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由于竞争不规范,出现了压级压价、拖欠工程款等种种问题,致使建筑企业在不断扩大经营规模的过程中资金短缺、经营困难。前些年,山西建筑企业资产负债率平均为85%以上,企业产值利润率在1%的低位徘徊。

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山西建筑业企业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兴起了“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的热潮。目前,山西省建筑业协会会员企业中,多家建筑企业在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盈利能力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效。

体制创新,激活经营动力。山西六建在2001 年完成股份制改造的基础上,2008年再次体制创新,组建六建集团,创出了一条转型跨越发展之路。首先,产权结构发生了变化。改制后,资本结构变成了国有参股、职工持股基金会持股、社会自然人股东投资等多元资本。经营者、管理者按出资额行使表决权,通过股东会的组织形式,形成了产权清晰的混合所有制结构。 “连股联心”产生了凝聚力效应。其次,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在原先一业独秀的基础上,逐步构建起房建总承包、房地产开发、市政总承包三大主业板块,及其相关的设计、劳务、物流、置业等供应链,实现了公司集团化运作,提升了盈利能力。最后,文化创新,实现共建共享和谐发展。公司高度重视精神文化对职工思想意识的统领作用,经反复提炼,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同心文化”,包括精神文化、行为文化、标识文化等系列理念,成为凝聚团队士气的强大精神食粮。通过编印《企业同心文化手册》、企业办刊等载体,使“同心文化”转化为员工的实际行动。公司效益好了,高管团队拿出更多的钱为职工办好事、办实事,赢得了广大员工对企业的由衷热爱,团结和谐又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科技创新,扩展施工手段。山西宏厦三建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凝聚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公司成立了技术创新领导组、技术人才协会,每年研究确定创新项目,明确攻关责任人,很快创新了筒体结构滑模工艺、烟囱电动无井架施工、节约型门窗推广应用、全站仪及软件应用等10项新工艺。筒仓滑模设备先后用于新景矿选煤厂的三连体筒仓、中阳钢厂、中阳水泥厂等40多个筒仓的施工任务,创造了较多的经济效益。

产业创新,收获上下游产业链商品利润。华通路桥集团公司是山西知名的民营企业,更加注重调整结构、转型发展。在努力做好路桥和房建主业的同时,相继成立了华通爆破有限公司、蓝天环保公司,开展爆破作业,增加经济收入;致力于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公司响应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号召,计划用五年时间投资40亿元建设阳泉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项目建成后,年纯收入可达8亿元,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7万个,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宏厦三建领导班子根据市场需求,找准建筑施工上下游产业链的生产项目,建成投产了阳泉市最大的钢结构项目。5年间先后完成了奥伦公司硫化压延成型车间、华越金属支柱厂钢屋架等40多项工程的 6800多吨钢结构加工安装任务,增强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抓住市场需求旺盛的有利时机,先后建成固定和活动的砼搅拌站,先后共实现产值8亿多元,成为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建成断桥隔热门窗、高档铝合金、塑钢门窗等新型节能产品铝合金生产线。6年完成100多项工程的玻璃幕墙、铝合金镀膜中空玻璃窗、塑钢门窗等8万多平方米的制作安装,实现产值近8000万元。2002年前产值利润率仅为0.004%,职工年均收入仅为8000多元,2010年产业利润率达到了3.81%,职工年收入达到5万多元。商品砼搅拌站盈利能力较强,2010年的产值是2002年的6.34倍。

盈利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创新是企业成长进步的灵魂。只有盈利才能支持深度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扩展盈利。山西省建筑业协会的会员单位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转型发展的战略决策,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一定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建更加美好的明天。张新民  山西省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培养创新文化  引领企业发展

在《中外管理》杂志创刊20周年之际推出的 “20年20个企业故事”中,对20个改革开放以来的标本企业的掌门人进行提问:“你觉得企业走到今天,最关键的是做对了什么?”近一半企业家选择了创新或与创新大同小异的答案。从本质上说,改革开放以来所有成功企业的发展,都是创新的结果。中国建筑施工企业更是如此。

作为最早进入完全竞争性领域与狼共舞的中国建筑施工企业,他们的成长、发展、壮大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创新。组织创新,诞生了多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建筑施工企业集团;技术创新,产生了上海环球金融大厦、广州西塔这样比肩世界的超高层建筑;管理创新,创造了“项目成本管理方圆图”等无数具有中国特色的低成本竞争高品质管理的管理方法;经营创新,实现了单一施工向多元产业并举的转型升级;产品创新,由单一建筑施工产品到投资产品、金融产品、文化产品等多类型跨业界的日益丰富;文化创新,实现了由传统人治理念向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继承与转化……与20年甚至30年前相比,中国的建筑施工企业经历了市场经济的残酷洗礼,变得越来越成熟,也越来越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然而市场变化无情,当我们站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眼前的世界经济一片狼藉,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令人忧虑,很多企业感受到了冬天的寒冷。《中国建设报》在此时将“创新”作为高层论坛的主要议题,意义重大。此举将警醒中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危机永存,唯有创新才能度过市场经济一个又一个的暗礁险滩,唯有创新才能把握一个又一个危机中隐藏的机会,化危为机,基业长青。

作为曾经的传统老国企,中建五局因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曾经连年亏损、身陷困境,到了破产倒闭的边缘。是创新,将五局从2003年前的困局中解救出来,走上了一条浴火重生、扭亏脱困、创新发展的康庄大道。

五局着意打造的“信·和”主流文化中,创新位列企业精神的第一个关键词。五局人对创新的理解是:“敢为人先,用行动把握机遇;高瞻远瞩,用激情点亮前程”。五局人追求的创新不是标新立异,不是搞花架子,而是将低效率运作向高效率运作转变的行动和智慧,是永远保持与时俱进的一种精神状态。企业文化是企业做事的一种习惯和风格。从这个意义上说,将创新作为五局文化的一部分,也就使得创新成为五局做事的一种习惯和风格。

五局的创新体现在方方面面。在项目管理上,是业内最早全面实行法人管项目的企业之一,研究开发《项目成本管控方圆图》获得全国施工企业现代化管理成果一等奖;在区域经营上,实行“变游击战为阵地战,实现本土化经营;变盲目作战为打有准备之仗,实现理性化经营;变单兵作战为团队作战,实现集团化经营;变刮金式经营为贴金式经营,实现品牌化经营”的“四个转变”;在产业结构和经营结构上,变单一的施工生产为投资施工并举,变单一的房屋建筑施工为房屋建筑施工、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三大业务板块”一起发展;在资金管理上实行集中管理;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建立“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的“三大活力机制”,“看人、知人、用人、管人、做人、容人”的“七成定律”,“疏导是根本,人人皆可成才,团队永恒”的“都江堰三角法则”……

五局的创新体现在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工作之中。一项造价2亿余元的顶管工程,一帮二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可以创造三、四项国家工法,五局将创新的触角伸到农民工群体,创造了“五同原则”……去年,中建五局及旗下的三公司、装饰幕墙公司和安装公司相继被评为高新企业。全局一年仅此一项就可减免税收上亿元。五局有16项专利的“中建牌”光伏发电幕墙,创造效益上亿元,并带来了五局的产业升级。2009年,在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啸中,中建五局审时度势,从危机中洞察出难得的机遇,提出以优化结构为重点,实施弯道超车,在房地产市场一片恐惧的时候,持续购进大量质优价廉的开发用地。先人一步,积累了深厚的发展后劲。前不久,中建五局投资200亿元的中建———昭山绿色养生示范城项目正式破土动工。这标志着中建五局从传统意义上的施工企业,成功转型为投资与施工并举的现代建筑地产集团。8年多来,五局的合同额从20 多亿元增长到700多亿元,利润总额增长了367倍。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创新将伴随着中国企业、伴随着中国建筑施工企业创造出更多更大的辉煌!鲁贵卿  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董事长

中国建设标准国际化问题浅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企业蓬勃发展,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竞争愈演愈烈,尤其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企业正面临着极为复杂和不稳定的市场环境,资本、技术等问题越来越明显地困扰着所有中国企业。当此“十二五”规划启动之年,正该同舟共济,集思广益。贵刊所选论题立意深远,切中要害,更为行业有志贤达共谋发展提供宝贵平台,正是“创新、和谐”精神之体现。

自21世纪以来,世界工程承包市场经历了深刻的变化,资本资源和技术资源日益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而金融危机的影响无疑加速了这个进程。如今,以资本和技术为核心的竞争格局正在形成。作为这个市场的重要主体,中国的对外工程承包业务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碰撞到这个核心。诚然,中国对外承包行业整体没有在国际市场形成普遍的技术竞争力,固然有企业并未完成核心技术改造和建立以技术创新为根本动力的增长机制的原因,但真正制约中国企业技术输出的瓶颈,则是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的程度不足,而发达国家却凭借技术标准构建的市场准入隐形门槛和软性贸易保护壁垒相对中国企业形成难以逾越的技术竞争优势。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的主要特征

由政府主导的行政式管理体系。标准的编制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负责组织,自上而下地征集编写建议,通过评审后委托相关部门编制。在管理体系上,根据中国的行政管理特点,从中央到企业实行四级管理体系,即国家级标准、行业级标准、地方级标准、企业级标准。标准的实施采取强制性和自愿性相结合的原则。

标准体系基本成形。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下,目前我国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基本形成,细分工程建设领域覆盖了15个类别,基本涵盖了工程建设活动的全方位、全过程和建设工程项目全寿命生命周期。这就为中国建筑标准“走出去”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部分标准达到或超过了发达国家规范水平。中国部分标准的具体条款实际上已经达到甚至超过欧美等发达国家水平,标准规范的制定正在逐步摆脱前苏联的思维模式而向更为国际化的视角靠拢。

中国建设标准实现国际化的问题探讨

标准制定管理机制欠缺灵活性。由政府主导的建设标准制定计划性较强,但因过于强调计划性而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年度计划,对市场的反应速度较慢,难以及时反馈新技术、新领域、新规则对标准提出的要求。严格的行政式分级管理体系使得标准编制、审查、出版周期过长。据学者研究,中国建设标准平均生命周期10.2年,发达国家3至5年,制定成本远高于发达国家,很难与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

标准的内容距离国际化的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按照WTO/TBT的规定,技术标准的内容应主要限定在保护人身安全和人体健康,保护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环境,防治欺诈行为,保护消费者利益和保护国家安全。中国标准内容范围的界定则不同,要推动中国建设标准国际化就必须使标准内容符合国际标准的要求。

中国建设标准制定过程缺乏国际合作。根据 WOT/TBT规则,国际标准化机构在制定国际标准的过程中,要保证各国均能公平、自由的参与。中国建设标准在制定阶段与国际标准化组织交流较少,也没有在制定过程中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形成密切的参与合作关系,使得中国制定的标准从设计理念、技术、内涵上因缺少国际元素的融合而在与国际接轨的问题上难以取得突破。

关于中国建设标准国际化的一些建议

中国建设标准实现国际化,需要政府、研究机构、企业之间的紧密配合与协作。政府掌握了政治资源,通过主权对话,扩大中国标准在国际社会相关领域的影响力;研究机构掌握了智力资源,提供最前沿的科学成果;企业掌握了实践资源,是中国建设标准接受市场检验的第一线。只有通过灵活的机制,有效整合这3种资源,才能有力地推动建设标准国际化的进程。

明确战略,加强建设标准的国际合作。“十二五”规划期间,建设标准国际化的实施已经提上日程,应当进一步制定明确的短、中、长期战略目标和规划,坚持“优势输出”(将优势标准资源向能够形成优势的目的地输出)。借助现有的国际或区域性合作框架(如南南合作等)中国政府应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或区域性的工程建设标准制定活动,为中国标准争取应有的话语权。

建立更灵活的机制,加强整合社会资源。中国政府应通过建立协调机制,设法消除现有的行政式管理机制对建设标准实现国际化的不利影响,通过授权等方式更多地发挥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的优势,组织和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支持中国工程建设标准的国际化进程,尤其是企业应当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及时反馈市场的反应和需求。

通过资本输出带动标准输出。标准输出应当与政府主导的主权资本输出如援外、优贷、基金(如中非基金)等紧密结合,策划和开发(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一批完全以体现中国建设标准为核心的 “标志性”工程,以项目为载体,重点提升中国标准的影响力。此外,应通过切实可行的政策,让更多的中小企业加入这一行列,向社会更广的层面扩大中国标准的影响力。

加强建设标准的基础性工作。持续优化现有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使之尽可能与国际标准接轨。一是按照国际标准的要求修订尚不符合要求的条款,二是加强对中国建设标准的翻译工作,加大翻译的力度,统一翻译语言标准。

中国建设标准的国际化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工程,本文以中国建设标准的特点为出发点,从战略、机制、路径、基础等角度就中国推进建设标准国际化进程进行了尝试性探讨,惟愿抛砖引玉,冀能集众贤之力以破此题。张硕原  青建集团股份公司总经济师

结算造价信息直辖市结算造价信息广西自治区结算造价信息
文章字数:6545
点击数:5396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