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行业资讯新闻列表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20-05-21,来源:四川建设厅,作者:

应对极端天气需要常态化机制

入夏以来,江苏、湖北、安徽、广东、北京等地发生强降雨,多个城市出现积水,平日里光鲜亮丽的城市瞬间成为重灾区,看似现代化的城市,在暴雨面前现出了原形。

近年来,“30年一遇”、“50年未见”、 “百年不遇”的极端天气,正从“罕见”转变成常态。除了洪涝之外,酷热、严寒、飓风、干旱等极端天气“扎堆”而来,过去几年,从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到川渝高温酷暑,从超强台风“桑美”到西南地区连续数年干旱,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导致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理性分析,在极端天气渐成常态的情况下,各地的应对措施还存在很多缺憾。一是应急机制缺失。灾害预警、应急管理往往是临时性的任务,尚未成为公共管理部门日常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预案不全,信息不畅,政出多门,协调不力,效率低下。其实,在极端天气到来之前,相关部门若能借助各种渠道,将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发布,就能使灾害损失降到最低。二是硬件建设滞后。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存在着重形象轻功能、重短期轻长效、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城市道路、防洪排涝、公共空间、应急救援、社会保障等达不到应急要求。以排水系统为例,众多城市虽然在“年年挖、年年建”,但排水系统只能勉强抵御“一年一遇”,碰到“5年一遇”就惨不忍睹。三是应急管理粗放。以交通运输组织管理为例,当交通因灾中断或瘫痪时,高速公路依然在“一丝不苟”地收费,却无人对公众的出行进行告知或疏导,无人对旅客、车辆进行妥善疏散与安置,甚至出现了铁路已经中断运行仍有数以万计的人涌向火车站、前方的高速公路已经封路而后方车辆仍源源不断向前涌去的情况等等。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人口城镇化加速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对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构成了巨大威胁,变被动为主动,构建常态化的公共管理机制以应对极端天气势在必行。建议在完善三个体系上加大力度:

一是应急管理体系。危机管理是公共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要把灾害预警、应急管理纳入日常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信息通畅、反应敏捷、协调有力、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决策和协调机构,在非危机时期,负责危机预防和预警以及对政府管理者、社会公众进行危机管理教育培训;在危机发生期间,负责领导与协调工作。同时,要完善相关法律政策,用以指导和规范应对突发性灾害的行为。

二是基础设施体系。完好、完备的应急设备、设施,能够有效满足灾害事件发生前监测、预警和发生后应急处理的需要,能够最大限度地防范和减轻灾害事件的危害。因此,在城乡规划建设中要统筹考虑抗风险因素,提升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灾害的能力。要加强极端天气灾害的预警预报和影响评估技术研究,构建更加通畅的城乡一体化的信息发布体系和预测网络。要完善紧急状态下的重大灾难救助机制,做好危机应对的劳务、物资、设备、资金的准备。

三是宣传教育体系。公众是应急突发公共事件的主体,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必须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要做好公众的危机意识教育,利用媒体和各种活动,向公众宣传普及自救、互救应急常识。同时,针对可能发生的极端天气灾害制定应急预案,开展针对性的演练,提高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素质。(消息来源:中国建设报)

建材预算价直辖市建材预算价广东省建材预算价
文章字数:1449
点击数:5371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