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行业资讯新闻列表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19-10-11,来源:四川建设厅,作者: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灾后重建工作走笔

2008年至2010年,我国相继发生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震惊世界。每一场灾害发生后,住房城乡建设部都在第一时间组织有关规划设计机构奔赴灾区。

与承担生命救援任务的广大官兵及承担重建施工任务的市政建筑企业一样,规划设计机构在另一条战线上奋力拼搏。广大规划设计工作者用智慧和心血绘就一张张蓝图,为国家确定应急安置大计和灾后重建工作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在众多的规划设计机构中,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作为住房城乡建设部直属的“国家院”,其“头雁”地位和“旗舰”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他们践行的“规划从先行到伴行、全程服务灾后重建”的工作模式,为我国规划设计系统今后开展援建工作提供了蓝本。中央领导对此高度评价,并要求在全国对口援疆工作中“复制”这一模式。

他们在纷繁庞杂的规划设计工作中高屋建瓴地发挥着总领衔、总把关的作用,所创造的“技术协调一个漏斗,规划实施一个龙头”的经验,成为我国今后灾后重建规划设计工作的成功范例。

他们把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当作规划师与祖国的契约,在全国规划设计行业树起了一面夺目的旗帜!

百战峥嵘,丹心妙笔垂史册

3场重大自然灾害,令中规院的规划师们在4年中经历了终生难忘的“三大战役”。在灾情面前,他们不用动员就自觉披挂上阵。一进入“阵地”,平日里斯文有加的规划师们却俨如冲锋陷阵的战士。他们智勇兼备,效命疆场,用一片丹心、一腔赤诚、一支妙笔,为史诗般的灾后重建工作舞动规划龙头,绘就设计蓝图,筹谋新城崛起,造福万民安居,为灾区人民重建美好家园建立了永垂史册的功勋。

在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中,中规院举全院之力,先后编制完成了汶川地震灾区(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四川省及德阳市、绵阳市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什邡、绵竹、北川、安县等极重灾区的村镇体系规划及农村建设规划。

尤应大书一笔的是,在北川这个惟一异地重建的新县城建设中,中规院专门成立了“北川新县城规划工作前线指挥部”,从新县城的选址、规划、设计到工程建设,全过程、全方位地发挥着总协调的作用。参与北川新县城建设的规划设计单位多达50多家,但“家有千口,主事一人”。中规院牢记胡锦涛总书记在北川新县城重建现场的嘱托——“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勇担天降之大任,用“一个漏斗”的管理协调模式,全盘统领规划设计与项目统筹和建设,凸显了规划协调的权威和核心作用,确保了规划设计工作科学、有序开展和新县城建设的高效推进。

中规院把重建北川视为全院的“一号工程”,尽遣精英骨干上阵。自入川到正式成立“北川新县城规划工作前线指挥部”,直至2011年11月完成使命,历时3年多,中规院累计派出250多位规划设计人员投入到此项工作中,累计现场工作时间超过1.34万个工作日。

他们竭尽心智,攻坚克难,始终站在全国乃至世界瞩目的北川重建的最前沿,谋划北川的城镇布局,思考北川的产业方向,倾力打造特色鲜明的中国羌城,直至北川新县城在半山合围的安昌镇东南巍然崛起,成为北川23万各族同胞的温馨家园和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的标志性工程。

2010年1月,中规院承担的北川新县城规划工作历史上第一次被写入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报告。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在报告中充分肯定了中规院的功绩。

在玉树大地震灾后重建中,中规院的规划设计师们在高原高寒缺氧的艰苦环境中顽强拼搏,高效优质地完成了玉树州城镇体系规划,结古镇总规、详规,总体城市设计以及一批重点项目、住房示范项目等规划设计。同时,在推进规划设计项目落地过程中,主动担当起了党的方针政策宣传、群众思想问题疏导、规划设计单位协调等大量工作。

社会责任:规划师与祖国的契约

中规院在第一时间关注玉树,第一时间冲进灾区,第一时间指导过渡安置与灾损评估,第一时间参与灾区应急供水等基础设施功能恢复,第一时间开展规划设计前期调研,第一时间编制出规划方案,为国家确定玉树灾后重建行动纲领、为青海省部署灾后重建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0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中规院“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这是中规院建院以来获得的最高荣誉。

2010年8月8日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后,中规院在极短的时间内,编制完成了《舟曲灾后重建城镇规划》、《迭峰新区概念规划方案》、《泥石流纪念园概念设计方案》等10多项规划设计,为国务院组织编制《舟曲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规划师们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专业人员积极性,为舟曲人民谱写了一首“希望之舟,大爱之曲”。舟曲人民的新家园,在他们规划的蓝图中一步步走向现实。

一次次灾害,一场场鏖战,一项项功勋,中规院的规划师们用行动在国人心中打下了这样一个烙印:当国家和人民有难之时,他们勇敢地站出来、冲上去,用特有的智慧和赤诚,报效社会,服务人民,这成了规划师们与祖国间一纸没有文字的契约。

领导垂范,效命疆场勇当先

中规院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是因为中规院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和人人堪称英雄的精英团队。

以李晓江院长为代表的院领导,于危难之际挺身而出,面对艰险冲锋在前,在艰苦卓绝的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为广大规划师树立了榜样。他们似屹立不倒的旗帜,高扬在汶川、玉树、舟曲重建一线,用血肉之躯塑造了我国规划师队伍中优秀领导干部的光辉形象。

2008年5月14日下午,中规院副院长邵益生来不及与家人道别,即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规划工作小组主要成员之一登上了飞赴四川地震灾区的班机,投入了夜以继日的紧张工作。

5月18日,李晓江院长亲率10名规划师作为中规院首批规划工作队抵达灾区,并随即担负起汶川灾区重建规划总体组组长、绵阳市重建规划组组长两项重任。他带领团队仅用10天时间就完成了北川县城重建方式与选址论证报告,并通过地方政府第一时间上报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在重建选址决策的漫长过程中,他以对受灾群众的满腔热情坚持帮助北川实现了异地重建。2009年5月,中规院成立北川新县城规划工作前线指挥部,他又亲任指挥长。

为了不辜负肩负的一个个沉重的使命,李晓江尽展平生所学,并把精力和体力调整到身体负荷的极点,“疯狂般”地工作成了他数年如一日不变的写照。

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发生的当天,李晓江即主动向青海方面了解情况,主动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领导提议率队尽早赴现场工作。4月16日,李晓江与副院长杨保军、副总规划师沈迟等人辗转抵达玉树后,把行程劳累和高原反应置于脑后,迅即投入考察调研。当晚,夜宿鹅卵石滩,几乎无法入眠。然而,次日他又持续进行了一整天高强度的踏勘、调研,并与同事们一起连夜起草了《关于玉树过渡安置房的原则建议》,连夜为灾损评估搜集了大量资料,帮助地方编制灾损评估报告。

从此,为了重建一个新玉树,在这位中国最顶级城市规划机构掌门人的工作生涯中,通宵达旦工作的纪录急剧增加,吸烟的数量急剧增加,头上的白发急剧增加……2010年8月8日,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强大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再次驱使李晓江作出决定:援建舟曲!

在这4年中,他经常马不停蹄地辗转于北川、玉树和舟曲3个灾区,有近1/3的时间在灾区重建现场度过。

3个灾区也多次留下了院党委书记陈锋的足迹。陈锋强调,中规院各灾区工作组是前线的“桥头堡”,不仅要在规划技术上给予全面支撑,也要在政策解读和宣传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每次一到现场,他总是先到群众中去,宣传党的政策,讲解并与群众交流规划;实地解决党员、职工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和问题。年近六旬的他与青年人一样跑现场、吃泡面、住板房,更要克服不一样的身心劳累和高原反应。

陈锋书记高度重视抗震救灾工作的思想动员和宣传工作,积极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号召党员领导干部发挥中坚作用,年轻人到院和国家需要的地方、岗位上去。针对抗震救灾工作实际情况,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布置、落实抗震救灾具体工作,坐镇后方。

陈锋书记还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总体部署,协调组织编制了灾区重建规划技术指导手册,约60万字的手册在一周之内即告完成。他推动成立的北川、玉树两个灾后重建现场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也带动并激励了许多的年轻同志。

副院长杨保军作为中规院玉树灾后重建规划工作组负责人、青海省玉树灾后重建城乡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和技术组组长,以丰富的经验、睿智和广博的学识,以在祖国和人民需要时敢于付出、敢于担当的忠诚精神,在玉树灾后重建规划设计工作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杨保军以一腔真心实意为藏族群众谋福祉的赤诚,不顾严重的高原反应,走村串户,宣传政策,倾听民意,并组织开展了两次规划公示和当场解答。他以缜密的思维和透彻入理的分析,说服当地一些领导放弃了异地重建州政府的想法,又以渊博的学识,说服禅古寺的活佛接受了异地重建禅古寺的方案。学识和忠诚,使命加激情,使杨保军和中规院的职责与能量得到了超常的延展与释放。

初到玉树,杨保军的高原反应很强烈,但他仍迈着沉重的脚步丈量玉树的每一寸土地,用科学思维描摹玉树的美好未来。在一连数天的日夜操劳后,杨保军带着规划方案与几位同事一起从玉树赴西宁向青海省领导汇报,驱车12个多小时,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巴颜喀拉山,途中因身体严重不适数度几近昏厥。然而“车厢小会”开个不停,杨保军的思维一刻也没离开救灾规划。

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时,副院长王凯正在负责全院援疆规划工作的统筹协调,但他挤出时间,以饱满的热情,主动承担任务,与项目组同甘共苦,亲自主持技术论证和项目汇报。他充分发挥业务水平高、协调能力强、工作推进实的特点,克服重建体制上的困难,积极推动省、县重建协调机制的建立,统筹协调三院规划力量。在短短的20天时间里,主持完成了《灾后重建城镇规划》和《峰迭新区概念规划》、《特大泥石流纪念园概念规划》的编制工作,获得国务院灾后重建领导小组和各级各部门领导的高度赞扬。

张兵总规划师时任城市规划与历史名城规划研究所所长,他身先士卒,勇于承担,一直奋斗在汶川抗震救灾工作第一线。他主持负责了《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及震灾纪念地规划研究》,尽管这是一项没有合同的规划工作,没有明确的委托方,没有足够安全的现场踏勘条件,甚至现场还经历了震中就在北川县城的4.2级余震,但这一切都没有遏制住他对于这一规划研究的思考与推进。历经昼夜鏖战,他与同事赶在5月底完成规划草案,得到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地震局有关领导的肯定。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在规划报告上批示,“中规院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快速行动能力令人感动……”

李晓江、陈锋、邵益生、杨保军、王凯、张兵,还有曾经或仍然奋战在灾后重建工作一线的中规院的领导们,在接踵而来的一番番恶战中,赋予了中规院“每逢大战领导必冲锋在前”的精神内涵——以健康和生命为代价,绘就蓝图天地间,从而也带出了一个英雄辈出的战斗集体。

坚强团队,众人共谱英雄曲

规划师的工作是建立在实地踏勘基础之上的。越是灾情严重,越是危险,越是交通和通信阻断的地方,越是他们需要踏勘的重点。汶川特大地震后第6天,杨明松、尹强、朱波、宋兰合、何晓君、顾永涛、孙彤、刘继华、许景权、张高攀等规划师、设计师,带着神圣的使命,义无反顾地跟随李晓江院长来到了余震不断的灾区一线。他们白天翻山越岭踏勘灾情和地形,走村入户调研走访;晚上,通宵达旦地开会、整理资料、编制规划。此后,他们与随后赶来的一批批规划师、设计师一起,在艰苦、危险、紧张的环境和氛围中长期奋战,为灾后重建工作竭尽全力。

领衔北川新县城建设的规划设计工作,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特殊战斗。中规院的数百位规划师为此作出了巨大的牺牲。规划师的名字一旦进入了北川新县城规划工作前线指挥部的名单,指挥部就几乎成了他们的家。繁重的工作让他们停不下手。而在这里工作的时间越长,对情况越熟悉,就越是下不了火线,越是无法被替代。

于是,热恋中的年轻规划师们只能偶尔偷闲在网上“意会”一下花前月下的浪漫,新婚燕尔的规划师也只能在电话中回味一下卿卿我我的甜蜜。

院副总规划师朱子瑜担任了执行副指挥长,是在现场挑大梁的规划编制和技术总协调者。夜以继日的鏖战令他的颈椎病多次复发,迫使他戴上颈椎固定器坚持工作,实在无法忍受时,就在椅子上平躺一会儿,然后起来继续画图、审图。就这样,近千个日夜,他把生命和使命紧紧相融。

指挥长助理殷会良的婚期成了一场特殊的“马拉松”。他于2008年5月24日到达灾区,累计在现场934天。2009年2月,他与女友商定结婚;6月,领了结婚证,可根本没时间办婚礼;8月订了家具,但未及送达又回了北川;元旦3天假期,匆匆买了些家电,刷了墙,又踏上了赴北川的旅途……直到2011年9月北川新县城落成,他与妻子才举行了迟到3 年的婚礼。而此时,殷会良已成为“北川人”——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派,挂职北川县委常委、副县长。这意味着他婚后还将“两地分居”若干年。这位为北川贡献美好青春的青年规划师,这位第二届中央国家机关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继续在北川谱写自己人生的壮丽篇章。

贺旺是支援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第九批“博士服务团”成员之一,挂职任重灾区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分管城镇规划,负责北川新县城规划设计工作。贺旺将先进的规划理念与北川灾后重建实际充分结合,顺利完成了北川新县城规划设计阶段性工作。他先后完成灾后重建各类规划设计项目和专题研究50余项,开展单体建筑方案征集40余项,组织各类专家评审和咨询论证会100余次,接待各方面专家2000余人次。他将自己称为“新北川的守望者”。

指挥长助理孙彤是另一位大地震后首批到达灾区、最后一批返京的人。入川前,他怕年迈的父母担心,谎称去三亚出个长差,并让妻子严守秘密。“六一”前夕,中规院为表达对奋战在重建一线员工的关怀,准备上门给他3岁的女儿送节日礼物,孙彤怕因此被父母知道了实情,特地叫妻子去单位取回了礼物。在灾区长期的高强度工作,使孙彤腰椎间盘突出的旧病日益加重,实在太痛时,他就在沙发上趴一会儿,缓解一下。直到2010年初,腰痛得已无法再坚持工作,这才被迫回京治疗。但牵引治疗刚一个疗程,病情稍一缓解,他又回到了北川。

年轻的工程师梁昌征、高均海、牛铜钢、马浩然等在北川一干就是两年,小梁、小牛的婚期也就此推迟一两年。设计师向玉映因为北川紧张的工作,没有赶上航班,痛失了回家与老父亲最后告别的机会。

曹璐和王颖楠是入川工作人员中为数不多的女同志。巧合的是,她俩都有严重的胃病,但更加“巧合”的是早日解灾区人民于倒悬的共同心愿,令她们不约而同地隐瞒了自己的病情,直至各自出现了胃出血的险情,才在领导的严令下,先后洒泪撤离了火热的一线现场。

中规院在救灾中付出了超常努力,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代价,收获更为丰厚。大家直接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对灾区建设的关怀,对灾后重建的重要指示,对中规院的肯定。中规院的干部职工通过救灾和灾后重建,深刻了解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国家发展的不平衡,体会了灾区人民的艰辛,激发起强烈的爱国热情、规划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体现了规划院对国家对社会的作用,实现了规划工作的价值;同时获得了全过程、全方位参与重建工作的机会,创造了优秀的规划设计成果,积累了难得的经验,树立了院的技术品牌。救灾净化了规划师的心灵,提升了规划师的精神境界,锻炼了规划师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铸造了一支无往而不胜的中规院队伍。

当地民众、领导对规划师的关心、呵护、期待、信任和托付鞭策,激励着规划师们。地震一周年,在去往北川老县城的公路上出现数条“衷心感谢中规院各位专家对北川灾后重建的帮助和指导”大标语,这种感谢某个单位的标语在灾区极为罕见。

灾后重建中创造的“技术协调一个漏斗,规划实施一个龙头”的做法,是丰富的行政经验与中规院技术实力的完美结合,是对规划院、规划师无保留的信任,使规划的作用真正全面发挥,是一个重视规划、重视技术,多方平行协调,并同时向地方党委、政府负责的灾后重建全新模式。

在玉树灾后重建工作中,规划师们的英雄事迹同样感人至深。

规划师邓东在奔赴玉树之际受命担任了规划设计所所长。他上任后的第一大战役,就是以15个不眠之夜,组织完成了通常要几个月才能完成的玉树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多个子项规划编制。一次,邓东在踏勘时不慎拉伤了跟腱,行动时疼痛难忍,但他秘而不宣,一直默默忍痛坚持工作,直到回京汇报情况时才悄悄去了趟医院,随即又返回一线。至今,邓东已在玉树几百天。为了表彰他为玉树灾区作出的杰出贡献,青海省政府动用本省极有限的奖励名额,推荐授予五一劳动奖章;2012年4月25日,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规划师鞠德东在玉树忙碌一天后,晚上常犯腰疼病。同事们轮番上阵,手按脚踩,仍无法有效缓解他的疼痛。于是,大家商量,把为鞠德东按摩这个重体力活作为在高原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一举两得。2010 年4月,鞠德东与玉树和青海结缘,从此便成了玉树人、青海人。他结婚多年,夫妇年龄相加超过70岁,但为了履行一位规划师的使命,为了让他心中的玉树再度临风,正准备要孩子的他毅然上了玉树,至今还没顾得当上个“准爸爸”。2010年8月,鞠德东欣然服从玉树重建工作需要,挂职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规划处副处长;2011年4月,又同时挂职玉树州住房城乡建设局副局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派挂职的6名干部,另5位均在一年挂职期满按时返回了原单位,但因鞠德东是玉树重建总规、控规编制的负责人和许多重要设计的全程参与者,最熟悉情况,无人能比他更胜任,所以,在青海省3位副省长和省、州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领导的一致要求下,他至今仍是位“双挂”干部。

党的十七大代表、全国先进工作者、中规院副总规划师沈迟是2010年“五一”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的特邀代表。但玉树大地震灾情的召唤,令灾前曾数次去过玉树、号称“青海通”的他毅然放弃了前往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的机会,与李晓江、杨保军一起首批来到了玉树。工作初期,沈迟发挥他经验丰富、情况熟悉、联系面广的优势,为救灾和重建工作的推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汶川地震时建筑设计所所长李利正在老家休假,陪伴病危中的父亲,闻听消息提前结束休假回京向院请战。许多灾后重建工作最后要落实到建筑单体、市政工程上,李利带领全所同志完成了大量设计和现场技术指导工作,并常年奔波在北川、玉树、舟曲3个灾区,成了“女飞人”。

建筑设计所留学德国的周勇博士不顾绕道乌鲁木齐、西宁等长途劳顿,抵达玉树的当天就投入翻山越岭的现场踏勘。在结古山顶,周勇因过度劳累和高原反应发生呕吐、晕厥,被送到营地吸氧后身体仍颤抖不止。经医院确诊,周博士患了肺水肿,需下高原治疗休养。在被抬上担架去往飞机场的路上,这位热血男儿禁不住泪水潸然而下,一再表示没有为灾区做工作却给同志们添了麻烦,请求能够留下来。之后,周博士留在西宁边治疗边带病推进方案设计。为了能更好地完成建筑设计任务,他不顾生命危险于2011年、2012年两次再上玉树,终因高原反应强烈被送下山。

规划所张帆更是一条硬汉。高原反应和过度劳累使他的胰腺炎复发被送进了医院,一度面临生命危险。然而张帆打完针后,竟偷偷跑回办公地点加班画图。杨保军副院长事后心有余悸地回忆那感人的一幕:“那小子,无论我们怎么哄怎么劝,就是不肯放下图纸回医院。后来,院领导只好妥协,同意他把电脑带到医院去画图。”

规划师范渊出现心悸症状,在医生的几番“勒令”下才离开了高原;规划师赵明患上重感冒却坚持工作在一线,直至发展成急性肺炎才不得不去就医;规划师易芳馨与北川新县城规划工作前线指挥部指挥长助理殷会良新婚不久,丈夫赴北川长期坚守,她则主动请缨到了更艰苦的玉树,她和殷会良这对“救灾夫妻”的事迹在全院传为佳话……

工程师房亮身患高血压,却执着地吃着降压药先后在山上坚持200多天。以耐心、公平的工作作风解决了无数繁琐但与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受到当地群众和建委的一致赞许,设计所的展示墙上整齐地挂着感谢房亮的多面锦旗。

承担着玉树结古镇规划落地工作的王仲,面对不胜枚举的具体矛盾和利益纷争,以其出色的能力和耐心细致的态度,在坚守规划原则的同时将一个一个棘手问题逐个解决。生病时,王仲仍然一边打点滴,一边与相关部门沟通用地事宜,令人感动和敬佩。

玉树是个多民族地区,语言沟通的障碍以及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差异,使灾后重建面临十分复杂的情况,政策解释和群众工作非常艰巨。在玉树工作的广大规划师,以超常的付出,出色地完成了大量规划设计任务,并在实践中创造出一个路线、六位一体、五级动员、五个手印的“1655”统规自建安置房工作模式,使藏族同胞重建家园中的诸多难题迎刃而解。中规院规划工作组因此被青海省委书记强卫称赞为“工作队、宣传队、建设队和战斗队”。

在舟曲灾后重建工作中,规划师们的一举一动,也让每一位接触过他们的领导和群众感动。

城市与区域规划设计所副所长张险峰受院委派承担舟曲灾后重建工作组日常组织协调工作,紧张的工作使其身体抵抗力下降,在2010年10月结束现场工作回京,继续后期设计工作期间,患上了玫瑰糠疹。因为没有充分休息病情不断加重,身上一片片红疹奇痒难忍,入夜经常辗转反侧、夜不成寐,但天一亮,他又出现在了办公室里。在他的带领下,项目组高质量地完成了舟曲峰迭新区的规划任务。

规划师许景权一次在从舟曲回兰州的路上,乘坐的越野车发生交通事故,导致后背肌肉拉伤。第二天回到北京,带着背伤的许景权又出现在办公室里和大家一起工作。面对大家的关切询问,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给大家搞个小插曲。

去往舟曲,规划师们每次都要先从北京飞到兰州,再驱车400多公里,路况危险坎坷。他们克服了路途遥远艰险、现场工作条件差等种种困难,在王凯副院长的带领下,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充分征求各方意见,借鉴北川、玉树的成功经验,使重建规划贴近受灾群众需要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使规划方案落到实处,圆满完成了各项规划设计任务。

规划师们表现出的职业道德、专业修养、业务能力与提交的高质量的技术成果,获得了国务院扶贫办灾后重建办公室和甘肃省主要领导、甘南州和舟曲县领导以及建筑规划业界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

在中规院,不管是奋战在灾后重建前方的规划师,还是在后方从事协作配合工作的研究二室、规划所、风景所、设计所、交通所、工程所、总工室等单位的技术人员以及综合办公室、服务中心的同志,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有感人的故事。

英雄集体英雄多,千人共谱英雄曲。中规院正是这样一个由千百名有着志士风骨和献身精神的规划工作者组成的英雄集体。

社会责任,“院训”铸魂写壮歌

院校皆有校训,书香和学术气氛同样浓厚的中规院有自己的“院训”——扎实的精神、活跃的思想、严谨的作风。但人们从中规院一次次感人至深的灾后重建行动中看到,中规院其实还有另一条“院训”,这就是“中规院精神”中所言的“为祖国和城市规划事业勇于担当社会和历史责任”。

是的,当灾难一次次降临,一个关于“责任”的话题被一次次摆在中规院人面前时,当祖国和人民需要他们站出来时,他们选择了挺身担当和勇往直前。不管地震灾区还在地动山摇,不管高寒缺氧带来的生命威胁,铁肩担道义的规划师们一批批冲到灾区,全身心地为灾后重建提供技术服务和科学支撑。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将此称为规划师们“本能的冲动”,“中规院为荣誉和责任而战”,这一精辟的概括寓含着丰富的潜台词。“冲动”,是激情,是激情的燃烧;而这里的“本能”,所指却非天然的人性,而是基于强烈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荣誉之上的一种自觉意识,这既是本能,又高于本能,非单纯的本能所能及。

为表彰中规院在青海玉树灾后重建工作中的突出表现,2012年2月青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向国务院领导为中规院请功,中华全国总工会特别授予中规院2012年度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这一纸沉甸甸的奖状里,凝聚着中规院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和规划师的荣誉感,凝聚着中规院规划师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和对国家、对人民的无限深情。

有一句话,常挂在李晓江院长的嘴边:“作为规划师,应该始终把社会责任、国家责任放在第一位。”

诠释和印证这句话的,是李晓江和他率领的规划师们以社会和祖国需要为己任的一系列行动:救灾、扶贫、抗击“非典”、援藏、援疆、援青……

李晓江,这位毕业于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在国内规划领域享有盛名的规划师,从业近30年,从未忘怀过城市规划教育大师金经昌先生的教诲:“城市规划是为人民服务的。”他以此作为座右铭律己、律人,将履行社会责任纳入院发展的核心内容,引领着中规院一路践行,塑造出了中规院令人景仰的“院格”。

中规院并非吃“皇粮”的机构,而是一个生存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科研设计单位。然而,在一次次灾后重建战役中,他们却完全背离了“逐利原则”。汶川灾区及北川、玉树、舟曲重建前期几十项规划设计均为无偿援助;重建后期的上百项规划设计,收费或低于应收费用的50%,或给予地方很大的优惠甚至免除费用,这意味着中规院为灾区无偿投入了近3000万元规划设计成本。

不仅如此,中规院还先后向灾区捐款600万元;为北川图书馆捐赠了40余万元的急需设备。

另一笔经济账更难准确计算:为了灾后重建,他们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一笔又一笔正常的规划设计业务。

有一种精神叫付出,有一种信仰叫责任。中规院人把这些付出和损失转换成了四个金光灿灿的大字——社会责任!这是规划师们与祖国的黄金契约!

西方发达国家在长期的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较早地孕育出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这种意识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惟一目的的传统理念,强调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相比较而言,我国部分企事业单位在社会责任履行上还处于懵懂的初级阶段,亦或在履行这种责任时多多少少伴随某种功利性的内容。因而,如何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尚是我国每一个企事业单位需要时刻思考和回答的命题。

可喜的是,中规院为社会提交了一个范本。在这一范本中,一切利己、逐利、作秀皆难觅影踪,惟见赤诚的责任和道义。

中规院的规划师们用使命和感恩、人性和道义、信念和力量、智慧和汗水,铸就了一座高山仰止的“社会责任”大厦。

“这些年我们的业务发展得比较好,这是因为社会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为灾后重建做这些工作,是我们对社会的回馈。而在此过程中,我们获得的比付出的要多得多,我们收获的是一种心灵的洗涤和精神的升华。”

这是李晓江院长对中规院模范履行社会责任行为的一种诠释。无疑,这代表了中规院广大规划师的心声。

这个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正是以这样一种精神立身,以这样一种操守自律,以这样一种行动获得了祖国的嘉奖和人民的信任……

苏金林

预算造价信息直辖市预算造价信息四川省预算造价信息
文章字数:11121
点击数:5363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