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藩篱 重塑四川经济版图
省政协十一届二次常委会第二次大会发言中,10余位政协委员分别代表所在党派团体、界别、省政协专委会和基层政协,围绕“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培育新的增长极”建言献策。 从打破行政藩篱到促进要素流动,从基础设施互通到产业优势互补,委员们的诤言良策,展现了对构建全省竞相发展生动局面的热切期盼。关键词:破除行政藩篱 在灾区基层先行先试,用功能区代替传统行政区 “审视成都与其他市(州)近5年来的区域合作,不利于合作交流的藩篱还有待破除。”胡天成委员认为,成都经济区由“1+7”扩容为“8+3”,区域合作主要依靠政府力量推动,市场力量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区域间还存在同质竞争。 马道蓉委员认为,共谋突破,首先要打破区域之间的行政壁垒。熊方军委员建议,首先在芦山灾区先行先试,打破灾区基层政府行政区划限制,以功能区代替传统行政区,探索建立次级经济合作区和开发区,形成乡域、镇域和县域集群式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和错位竞争。 刘毅委员认为,可通过调整考核导向和体系,引导各区域协同错位发展,避免互相攀比、拆台和恶性竞争,从而提升全省发展的整体效能。他建议,充分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科学划分发展类型,优化考核指标体系,实行差异化考核。如对首位城市成都,应重点突出创新驱动;对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应增加生态保护指标权重,“最关键的,是增加有利于促进各地之间协调性的指标。”关键词:促进要素流动 探索占补平衡指标跨区域使用,释放土地要素潜能“四川是千河之省,但从水资源承载能力看,在不考虑调水、不增加新水源工程情况下,不能满足到2020年我省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特别是成都、自贡、德阳、遂宁、内江、资阳等市。”杜春明委员非常担心。 水资源日趋稀缺,“同饮一江水”的兄弟城市如何和谐共存?杜春明委员建议,加快完善覆盖全省各行政区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指标体系,并健全水资源市场化机制,探索水权交易。 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势必促使我省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必然涉及到宝贵的土地资源。曹丰平委员认为,鉴于目前我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只在成都市全域和其他市(州)的试点县范围内实施,建议由省上统筹实施,逐步打破县(市、区)、市(州)范围,将通过城镇化、市民化置换出来的农村建设用地指标集中用在重点产业和重点地区。 胡天成委员建议,探索合作市(州)间基本农田代保、占补平衡指标跨区域使用等形式,释放土地要素资源潜能。当前,要鼓励以产业为纽带结对发展,抓好成资、成眉、成雅等工业园区,适时推动更多的合作共建工业园区。关键词:培养第二增长极 建“内自一体化”示范区,助推川南经济区崛起大会发言中,涉及川南增长极的发言篇目占近两成。杨明洪委员认为,推动川南地区发展成为四川第二增长极,关键是要在川南地区构建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特大城市。内江、自贡同处成渝经济区核心位置,两市历史相承、产业互补、交通衔接,实施“内自一体化”有助于实现这个目标。“要争取建立‘内自新区’,形成‘内自一体化’示范区。”杨明洪委员建议,省上制定“内自新区”共建规划,统一建设内自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从产业、金融、物流等入手联袂推进经济一体化。同时向国务院申请川南经济区为“国家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各方面配套改革先试先行,为推动全国特别是内陆欠发达地区体制改革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省上应成立川南一体化发展统筹协调机构,加快实现一体化、协同化和同城化。”潘泽金委员认为,省上要高度重视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老工业城市改造机遇,加强组织领导,争取和落实国家支持,助推老工业城市改造和川南崛起。(消息来源:四川日报)
点击数:5345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