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行业资讯新闻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20-05-10,来源:四川建设厅,作者:

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省委十届四次全会通过的《中共四川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完善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构建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这是省委首次从完善体制机制上来谋划城镇化发展,抓住了城镇化推进中的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关键一招,必将极大推进我省城镇化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加快走出具有四川特点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贯彻省委《决定》,要从以下方面着力——    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机制,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问题。首先,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让进城农民进得来、落得下。其次,要健全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让进城农民住得下、住得稳。建立完善城镇住房保障准入条件,逐步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积极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深入推进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大力实施“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继续开展“农民工住房保障行动”。第三,要改革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让进城农民能就业、有保障。建立产城互动机制,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城镇产业体系,稳定城镇就业吸纳能力,解决好进城农民就业问题。建立对进城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统筹,将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推行居住证制度,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一是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各级财政要以常住人口而不是户籍人口作为财政分成和转移支付的依据,对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城镇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予以较多支持,增强城镇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能力。二是积极探索多种融资模式。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建立合理的城市基础设施服务价格,让投资者有利可图,有长期稳定收益。三是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城镇化发展筹措必需的资金。    建立城镇用地规模结构调控机制,解决“土地怎样用”的问题。一方面,要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适当分散和转移特大城市人口数量,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大力提高中小城市对人口的吸纳能力,形成人口在各类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布的良性格局。另一方面,要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按照严守底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思路,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坚决杜绝“土地城镇化”。要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结合化解产能过剩、环境治理、存量土地再开发,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    创新城镇建设管理机制,解决“城镇怎么管”的问题。一是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加快形成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规划体系。城市规划要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要保证城镇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不能换一个领导就改一次规划。二是创新城镇建设理念。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要保护和传承城市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并不断融入现代元素。三是加强城镇管理。要突出宜居宜业宜商,坚持把“宜居”放在首位,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质量。要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能源、供排水、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的运行保障能力。要针对社会关注的环境污染特别是雾霾等问题,采取标本兼治措施,逐步见到实实在在的成效。(消息来源:四川日报)

工程造价期刊四川省工程造价期刊四川省工程造价期刊
文章字数:1847
点击数:5322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