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和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两大主题
能源状态决定生存状态。当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因能源短缺而受到很大制约时,社会对能源的关注度就随之热切起来,特别是明年1月1日起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法》,使得包括太阳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崛起“师出有名”,心中多了一份“底气。作为耗能大户的建筑业,与消费者密切相关的商品化住宅必然成为太阳能等可再能源应用的主要目标。
联合国能源机构最近的调查报告指出,太阳能建筑将成为21世纪初市场的大热点,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新兴产业。同时,太阳能建筑的普及将有力的推动传统建筑业和建材业的革新。这对太阳能开发生产企业来说是一个“利好” 的消息;对广大百姓来说,能够享受到清洁能源带来的舒适生活,也是“福音”。
世界太阳市场的发展趋势也印证了这一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太阳市场的增幅16.5%,是同期石油市场增幅的10倍。美国太阳能协会估计,未来5年内美国的太阳能市场将增长35%以上。德国去年太阳能业的总产值达到20亿欧元,比前年增长60%。德国权威机构预测,全球太阳能产业规模将超过1000亿欧元。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我国太阳能热水器产业的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现已形成系列化、规模化生产,年增幅达到20%。该产业也成为我国惟一在生产能力和利用规模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到2004年底,我国近5000家生产企业的太阳能热水器生产量已经突破1000万平方米,保有量超过6000万平方米,为全国3500多万个家庭提供了充足的热水供应,形成与电热水器和燃气热水器三足鼎立的局面。
我国在太阳能建筑领域技术最成熟、应用范围最广、产业化发展最兴旺的是太阳能热水器/系统。但在工程实践中,由于缺少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和政策,较少有开发商主动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这不能怪开发商缺乏长远眼光。因为对开发商来说,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要增加投入成本,而太阳能建筑建成后的节能效果及所节约的运行费用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没有分享到节能的好处,开发商自然也就失去了利用太阳能的积极性。
明年1月1日起,《可再生能源法》将实施,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也将陆续出台,可再生能源产业迎来了极好的发展机遇;统筹考虑可再生能源在建设领域的应用已经被列入建设部今明两年资源节约八大重点工作之一。应该说,发展太阳能建筑拥有了较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但是,仅有政策是不够的。再好的技术如果束之高阁不能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不能与市场对接,那么它对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就失去了意义。
正如中国太阳能学会太阳能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仲继寿博士所言,当前太阳能建筑的理念推广比具体某项技术或产品的推广更加迫切。而这些理念的实践者应该是广大房地产投资商、开发商。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竞争已经进入品质竞争时代。依托技术进步,全力提升住宅的性能、功能、环境乃至物业管理水平,是开发商在市场竞争获胜的法宝。因为唯有高品质的住宅才能让人们真正享受到环保、节能、安全、舒适的健康生活。毕竟中国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已经趋于理性化,在住宅市场化的今天,房屋的运行费用是要自己掏腰包的,这笔帐该咋算,相信消费者也会明明白白。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绝不能因为使用了多少太阳能热水器而沾沾自喜,因为它只是太阳能的光热利用。今天的太阳能建筑已经从传统的太阳能采暖建筑发展到可以集成太阳以光热、太阳能热水、太阳能制冷等新技术的建筑。光伏发电已经在许多应用领域都被证明在技术上是成熟的,在经济上是合算的。德国2004年新装置10万台太阳能发电设备,合计容量300亿瓦居世界第一位,高于日本的280亿瓦和美国的90亿瓦。
目前,日本、德国都早已顺利完成了“十万个太阳能屋顶计划”,在每个家庭屋顶上安装了2-5KW太阳电池,有太阳时屋顶向电网供电,晚上及阴雨天,电网返向家庭供电。2004年,日本有17.8万户家庭将多余的电力出售给电力公司。
对比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不难看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缩小这种差距,既需要政府的推动,更需要研发单位和生产企业的不懈努力,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唯有此,我国太阳能光热光电的开发和利用才会取得长足进步,才会有更多的百姓沐浴到阳光的惠赐。
新能源的发展方向勿庸置疑,新能源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企业一定要坚定信心、加快发展,政府一定要解放思想,大步向前。如果在这个领域能有重大的突破,中国未来将占据世界能源领先地位。
(摘编自《建设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