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违工程出台“指导手册”
老城区内,交错纵横的电缆、遍布墙裙的涂鸦悄然消失,人车混行的道路重新分区,违建被拆除,占道经营被清退……北京市今年年初启动的“百街百巷百社区”精品拆违示范工程已率先在老城区内进入实质实施阶段,百个街道、百个胡同和百个社区,随着示范工程的广泛开展将得到全方位整治,居民生活改善,居住环境提升。
临街的小门脸被拆了,会不会给群众生活造成不便?影响城市活力?北京市出台工程方案设计导则,坚持以居民需求为第一要务,在拆违的基础上将进行服务设施补建,保障基础设施齐备。未来,老城区不仅将恢复古都风貌、展现历史底蕴,居民出行、生活也会更加快捷方便。
“开墙打洞”隐患多
“开墙打洞”往往与违法建设相伴而生,今年北京市提出“拆—修—建—管”一体化的工作流程,彻底治理城市顽疾。
“‘开墙打洞’是个俗称,通过字面不难理解,就是把墙体破坏弄出个‘窟窿’,或大或小,到后来也就形成了新的门窗。”据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大街小巷上,大部分居民楼的一层“由居改商”的现象十分严重,不少临街平房也在后山墙上“破洞”,成为经营用房。
这种擅自改变房屋主体结构的行为会留下不小的安全隐患,有的楼房底商把原来的窗户敲掉,甚至破坏承重墙,改成对开门,方便经营;平房的住户为出租经营,将后山墙打通,改变了主体结构,影响了房屋受力。
例如,在北京著名的餐饮街——簋街,“开墙打洞”的经营行为对居民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噪声、光污染、污水横流、油烟乱排、垃圾乱扔、盖违建扩大经营、治安混乱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普通百姓的生活。
“三百”工程助拆违
今年,北京的拆违工作将更加突出综合整治,而综合整治的新举措就是实施“百街百巷百社区”精品治违示范工程。
据介绍,北京将在坚持“控新生拆既有”工作主线基础上,在全市范围选取问题突出、规模大小适中、边界较为清晰、群众反映强烈的街巷、社区,以拆除违法建设为切入点,加大拆后综合治理,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分3批打造“百街百巷百社区”精品治违示范工程,将单一拆违工作转向综合治违工作。
第一批“百街百巷百社区”精品治违示范工程已于年初先行启动了拆违整治工作,5月改造完成,验收通过后,将成为全市的样板。
目前,全市将启动所有街道、小巷、胡同的摸排工作,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和道路名录普查成果,编制蓝、黄、红三色时序图,制定三年整治计划。其中蓝色代表已列入2017年的精品街巷胡同项目,黄色代表2018年计划整治项目,红色代表2019年计划整治项目。
治违同时加强保障
“百街百巷百社区”精品治违示范工程整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聚焦群众获得感,以居民需求为第一要务。也就是说,拆除违建后,还将补齐基础设施,在没有安全隐患的基础上,让居民生活更加方便。
为深入开展治理工作、统一整治标准,北京市出台《“百街百巷百社区”精品治违示范工程方案设计导则》,分为街道、胡同、社区三大模块,每个模块都细分为导则说明、基础改造篇和升级改造篇。
其中,基础改造篇为必须实施要素,将通过引导控制整体风貌、市政管线、交通组织、基础服务设施等控制要素,使建筑外貌整体达到“界面连续、风格统一,环境整洁、基础服务设施齐备,无违法建设”的基本要求。同时,引导有条件的地区结合绿色建筑、无障碍设计等理念,通过选择性实施要素,着力打造精品工程。
据了解,此次示范工程和三年计划项目将全程接受群众的监督和意见建议。在今年年底前,绘制完成蓝黄红三色时序图,并完成其中蓝线精品治违示范工程。到2019年,北京将“力争治理好每条小街小巷小胡同”。
点击数:5213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