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行业资讯新闻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20-04-28,来源:四川建设厅,作者:

五年发展绘就幸福民生新画卷

  岁月荏苒,只争朝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创新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保民生、补短板、增后劲效应,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民生改善提供了强大保障。   这是跨越式发展的5年。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步行和自行车通道……一张高效便捷的交通路网呈现在人们眼前。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基础设施建设在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这是勇立潮头的5年。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一个个既有“面子”更有“里子”的试点建设项目频频亮相。从试点探索到示范形成,基础设施建设在改革创新的浪潮中趟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建设之路。   这是追求幸福的5年。污水处理、黑臭水体治理、生态园林建设……一幅“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画卷铺展在世人面前。从生活环境的改善到品质的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画卷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质的飞跃:助力经济跨越式发展   2013年9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指出,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度”提高了城镇通达和通畅程度,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取得进展。5年来,我国城市道路建设力度持续加大,截至2016年年末,全国城市道路总长度达39万公里,比2012年提高18%。2012年~2016年年初,城市立交桥由4048座增加至4666座。城市轨道交通飞速发展,截至2016年年末,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里程4153公里,拥有运营线路的城市30个。   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短板补齐,朝夕之间便可跨越万水千山,“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现象将一去不复返,“1小时交通圈”、“1小时生活圈”、“1小时经济圈”都不再是梦想。目前,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城市的“长三角”地区的“1小时经济圈”基本形成,以北京为中心5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1小时交通圈”正在形成。可以说,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快地方产业布局调整、拉动沿线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济需发展,还需可持续发展,作为助力经济发展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尤需如此。《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要求基础设施建设要“全面落实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等生态文明理念”、“树立行人优先的理念,改善居民出行环境,保障出行安全,倡导绿色出行”,因此,除了城市道路、桥梁、城市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也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2012年9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各地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建设。2014年1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组织编制《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要求各地认真执行。此外,住房城乡建设部每年定期启动全国绿色出行宣传活动,倡导绿色出行,其中2016年该活动共涉及154个城市和2亿人口。   试点变示范:趟出一条中国特色建设之路   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诸多“拦路虎”横在前行路上,一系列问题互相交织,种种矛盾不断凸显:“空中蜘蛛网”、“马路拉链”、“城市看海”、城乡分化……面对这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   “硬骨头”如何啃?“险滩”怎样涉?早在2012年12月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要采取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取得了经验,形成了共识,看得很准了,感觉到推开很稳当了,再推开,积小胜为大胜。”   5年来,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开展了一系列试点工作: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实践,试点初见成效。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方面。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水利部陆续公布了两批30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其中,首批试点城市经过3年的探索建设,已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形成了独具本土特色的经验模式:重庆市立足山地特色,探索出了一套立体海绵城市建设的经验模式;浙江省嘉兴市创新打造江南平原河网水乡海绵城市建设典范;吉林省白城市科学系统构建人水和谐的城市水生态、打造北方寒冷缺水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典范……   地下综合管廊试点方面。5年来,城市地下管网改造提质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稳步推进,城市“里子”更加牢固。截至2016年底,全国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5公里,2017年全国计划再开工建设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其中,福建省厦门市在国内率先总结并大规模采用预制拼装法进行综合管廊施工,并形成了“规划有统筹、建设有标准、管理有制度、资金有来源、运营有保障”的“厦门模式”。   以人为本:书写民生新篇章   5年来,各地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污水处理、黑臭水体治理、生态园林建设等方面,加快推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努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污水处理方面。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国家统计局和住房城乡建设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城镇(城市、县城)建成运行污水处理厂4063座,污水处理能力达1.78亿立方米/日,分别比2012年增加723座、提高25.4%。   黑臭水体治理方面。2015年8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和环境保护部联合发布《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明确到2020年年底以前,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应控制在10%以内,2030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应得到消除。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的2100个黑臭水体中,已开工整治1785个,占85%,已完工958个,占45.6%。   通过污水处理、黑臭水体治理等举措,城市生态环境得到了大幅改善,居民不但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了,还有了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就此而言,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注重增添民生新“福祉”,且越来越多着眼于补短板惠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上马、竣工,不断给人民传递着“民生温度”。   杨梦晗 招标造价信息直辖市招标造价信息浙江省招标造价信息
文章字数:2954
点击数:5198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