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关于BIM的“技术革命”
邢涛鹏 鄢 博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这是前不久在中建五局BIM技术培训一周的时间里反复听到的话。
在刚拿到课表的时候内心还是蛮没底的,从早上7点的晨训开始到晚上11点的夕会结束,感觉需要近一周的连轴转才能完成。在欢迎会简单介绍之后就迎来了正式的实训课程,按照由浅入深的进度,首先从一些简单的认识BIM开始。BIM的真正应用前景是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从设计阶段到运维阶段,而不是我们现在只应用在深化与施工阶段。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国外在设计阶段所花的时间、人力、财力成本达到了70%,而我国只有不到30%,其他阶段仍然占了大部分资源。实训课堂上除了学习了解广联达BIM5D的一些基础操作外,二维码信息的使用让大家眼前一亮,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随后会在部门使用中提到。
实训课程的思路是按技术、质量安全、生产、商务这4个部门划分,结合情景联系专业进行的。
第一是BIM技术应用。这是目前BIM应用得最广的方面,之前的应用都仅限于模型的体积碰撞检查以及解决,模型在这些环节应用完后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可能这也是为什么建模与深化设计人员的工作通常都在土建开工阶段才开始赶工的原因。技术应用从工艺工法库、自动排砖、资料管理、变更登记台账、三维交底这五点进行介绍,软件的本身就不过多介绍了,这里面新的概念才是最重要的。工艺工法库的提出是核心的部分:经验不够的管理人员方便查询每一个规范;直接获取特殊问题的解决方案与经验,不走弯路;公司内部管理人员都能在实际中使用企业工艺、工法专利等等。变更台账的登记则最直接解决了深化设计人员与设计院、业主等各家单位的变更实时协调统一的问题,也解决了项目后期很多无据可依的问题。三维交底则利用模型出具的一系列视频图像资料展示,例如施工模拟中关联模型进度,以最直观、最高效的方式去让管理人员与劳务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第二是质量安全应用。之前对这方面,我们往往是忽略的或者是单独进行场布模型,假如将吊车、防护支架、临时电梯等构件直接加入技术模型中,用一个模型去解决技术与质量安全问题,效率是不是自然也会大大提高呢?质量安全方面更需要移动端与PC端管理并行,工地上的质量安全也是直接与工艺工法库挂钩的,方便了管理人员对现场的质量安全进行管控,也方便现场人员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现场的质安问题。
第三是生产应用。主要是风险预估、流水精细管理、构件跟踪、进度跟踪等。将传统施工作业流程中加入移动端,加强现场管控;对施工流水段划分更加精细,并且根据现场进度实时调整;模型建立的前中后期,随时分析进行风险预估,大大降低风险发生率。构件跟踪更多的是用于如今大趋势下的装配式建筑,结合二维码,对预制构件的状态、施工工艺、负责人员等进行实时管控,间接地也对进度进行了跟踪与把控。
第四是商务应用,广联达在这方面走的是比较靠前的,广联达算量软件也可以进行一些建模工作。但是之前算量模型与技术模型并不是同一个模型,是不同部门的人员为了自己工作开展分别建立的,这就导致了更多的重复工作。如果可以在模型中导入预算,那么便可以进行成本分析、变更登记、流水段提量、进度款统计、资金、资源曲线分析等工作,也可将技术部与商务部用一个模型关联起来。如果说我们建立用来体积碰撞的三维模型是3D,那么加上时间轴,它就成了一个动态的模型,也就是用于施工进度模拟等,再加上成本轴,就有了5D模型,这样的模型是目前可知的比较完美的模型,它可以用于各个方面,甚至于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
培训期间,除了概念介绍、软件操作、案例策划分析、成果汇报等,中建一局与中建七局的领导在现场与我们分享了他们公司的BIM进展与项目。中建一局用“基层能操作、中层能使用、高层能理解”的BIM理念,与他们的PPP项目——双流医院项目上的BIM团队与配置,展示了一局在硬件与软件上大力投入的坚定决心;而中建七局虽然在2015年才刚成立BIM技术中心,但在2017年就独立为BIM部门,迅速集结人员,投入大量资金购置硬件与软件,也彰显了他们对BIM的坚定决心。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这不是玩笑话。搞BIM,也不是开玩笑,我们是认真的。
建材价格依据
文章字数:1990点击数:5194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