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行业资讯新闻列表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15-09-01,来源:中国建材-商业资讯,作者:

从“沙河制造”到“沙河创造”

总投资11.1亿元的驰润特种耐高温防火玻璃项目正在紧张施工,按照计划年底前可建成投产。这个项目的意义已经超越税收和就业,成为沙河玻璃产业由加工制造向自主创造迈进的重要标志。    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河北省沙河市玻璃产业,历经30年发展,如今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撑:2012年,玻璃业全部固定资产达到190亿元,行业年产值260亿元,年产玻璃1.2亿重量箱,约占全国玻璃产量的五分之一;各类玻璃深加工企业达400余家,年消化玻璃原片3500万重量箱,玻璃深加工率达到35%。沙河市也因此成为全国最大的平板玻璃生产、销售、加工基地,被工信部确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化示范基地,被河北省确定为“十百千”工程十大工业基地之一,被中国建材协会誉为“中国玻璃城”。    从濒临淘汰的小平拉,到产品向多元化、深加工、高附加值转变,沙河玻璃业在不断地自我否定中一次次获得新生。    第一次“革命”    1980年,沙河第一家玻璃厂——褡裢镇玻璃厂开工建设。这个投资80万元、利用小平拉工艺生产再生玻璃的小厂,为沙河广大农村指明了一条发家致富的新路,成为沙河玻璃工业发展壮大的“火种”。    1987年,沙河撤县设市。从这一年起,玻璃产业进入成长期。由于小平拉工艺可复制性强,随后几年,远方玻璃厂、桥东玻璃厂、洪恩玻璃厂、曙光玻璃厂、普光玻璃厂、普通店玻璃厂等一大批玻璃企业相继建成投产,“玻璃热”在沙河迅速蔓延。    从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出发,沙河市在贷款、征地、用电等方面制定出台优惠政策,为加快玻璃行业发展创造环境。短短几年间,南汪、中汪、普通店等一批玻璃专业村,如雨后春笋般诞生,玻璃企业迅猛扩展到108家、128条生产线,涌现出迎新、大光明、吉恒源、金城等一批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知名玻璃企业。    到1996年底,沙河建成128条小平拉生产线,玻璃产业产值达到6.2亿元,年产量2000万重量箱,消耗全国一半左右的废旧玻璃,成为全国最大的再生玻璃生产销售集散地。    繁荣背后蕴含隐忧。以碎玻璃为原料的“小平拉玻璃”主要应用于农村和小城镇低层建筑,虽然起到了活跃经济的作用,但工艺落后、质量不高、附加值不高等弊端日益显现。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多数玻璃企业开始有意识地改造提升“小平拉”工艺,向更高的生产工艺迈进,脱色、深池、窑温自动控制等技术相继投入使用。    即便如此,国内一些国有大玻璃企业还是以不正当竞争为由,将沙河玻璃发展状况捅到国家有关部委,国家建材局、国家技术监督局明确要求关闭全国所有小平拉玻璃生产企业。    沙河“小平拉”面临生死抉择。为保住这来之不易的产业,沙河市领导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亲自跑省进京,向国家有关部委游说讲情,并邀请专家、学者和中央新闻单位记者到沙河考察玻璃业状况。市委、市政府作出承诺:给3到5年或最少1到3年的时间,沙河一定会珍惜机遇,有条件的全部升级换代,达不到条件的全部取缔。    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变化双重压力下,沙河开始了淘汰小平拉、更新改造的第一次“革命”。    在随后的几年间,按照国家“淘小”目标任务,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沙河积极实施限产、取缔,仅在1999年就压缩玻璃生产能力400万重量箱。同时,积极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对现有企业进行改造升级。    1998年,迎新玻璃厂率先采用新技术,投资3000多万元,引进“一窑两线”格法玻璃生产线,取得当年建厂、当年见效的突破性进展。2000年,又投资1.2亿元兴建了环保型小浮法玻璃生产线。    在迎新玻璃厂的示范带动下,大光明、远方等20多家建厂较早的玻璃企业,在2年多时间里,基本实现格法生产新技术更新。    到2001年,沙河市200多条小玻璃生产线经过改造,70%以上采用了普通格法工艺生产。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经过市场优胜劣汰的选择,“小平拉”企业或倒闭、或转产、或升级改造,全部退出历史舞台。    浮法时代    随着浮法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格法生产工艺已难以支撑玻璃产业持续发展。沙河玻璃迎来新一轮改造升级。

1/2 记录数: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页 工程建材价河北省工程建材价河北省工程建材价
文章字数:2048
点击数:4316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