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行业资讯新闻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15-08-28,来源:中国建材-商业资讯,作者:

小议水泥投资热和产能过剩

近来,我们注意到行业内外对于水泥投资和产能过剩的问题十分关注,今日特向读者推荐《小议水泥投资热和产能过剩》的署名文章,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些值得业内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一、水泥投资过热的隐患     在国家“4万亿投资”的拉动下,2009年1~7月水泥产量迅速上升,达到了8.78亿吨,同比增长15.90%。需求快速增长,但是产能增长的更快,2008年建成投产的新型干法生产线132条,新增水泥产能达2.1亿吨,这些新增产能的释放增加了2009年水泥市场的供给压力。致使市场逐渐走软,形成有市无价的尴尬局面。     虽然国家提出了支持大企业集团的并购重组,但是跑马圈地式的新建显然对水泥企业更具吸引力,2008年10家大型水泥集团新建生产线44条,其中5000吨级的37条;新增产能占全国新增产能40%。这些大企业无疑成为了产能扩张的领跑者。面对着水泥行业数以千计的大中型企业,由此产生的“羊群效应”不可小视,投资水泥的热潮后浪推前浪。     2009年1~7月,全国完成水泥投资881.63亿元,同比增长65.84%。投资规模比去年同期净增350.35亿元,前七个月的净增值已经超过2003年全年的投资总额度。2009年水泥新增产能将大大超过2008年的势头已经显而易见。     当前,水泥市场走软、企业效益增幅下滑尚未到十分严重的程度主要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支撑。1~6月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5%,在7.1%的GDP增长率中,6.2%是由投资所拉动的(需求拉动3.8,外贸拉动-2.9),显然这种状况不会持久,预期国家保增长和调结构二者重心的微调和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的合理回落,水泥投资过热的隐患将会逐渐浮出水面。     二、话说水泥产能过剩     水泥投资过热,势必造成产能过剩。但产能出现过剩也有它的道理,对此,在行业内外曾经多次讨论。水泥产能总量大于需求,多年来也一直存在。首先,就水泥的需求而言,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在一年中又因施工的淡季和旺季而不同,对于不可长期储存的产品,按照最大需求配置生产能力,在一定时期出现产能大于需求的状况可以说并不意外;第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没有充裕的产能,就难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因此有人说,产能过剩是市场成长过程中的产物,是市场发展的必然。     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度”,超过了这个“度”就会走向反面。日前,在工信部举行的2009年上半年工业、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朱宏任表示了政府主管部门对水泥等行业产能过剩的担忧。他指出,从市场经济本身来说,只有过剩才会有竞争,但是如果因为各种原因不考虑市场情况,盲目投资,片面地扩大生产能力,造成产能严重过剩,就可能会给社会的生产力带来很大的损失。     上世纪九十年代,水泥产能利用率平均达到81%的水平,当时由于产业结构和技术上的原因,运转率低、日产不达标并非是个别现象。进入新世纪,水泥技术装备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新型干法水泥比重的大幅增长都有利于水泥产能利用率的提高。     但是据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和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统计,2008年末全国水泥生产能力21亿吨,而当年水泥产量只有14亿吨,水泥产能利用率非但没有提高反而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利用率的下降无疑是资源的浪费,这就是市场对产能过剩的鞭挞。     三、“浙江现象”的根本问题是产能过剩     “十五”期间,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浙江省经济快速发展,对水泥等大宗原材料的需求急剧上升。当时浙江水泥工业相当落后,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只有2%,水泥工业的发展和结构调整也迫切地需要资金和技术的支撑。浙江水泥行业在省政府和全国水泥行业的支持下,在满足经济发展对水泥的需求的同时,克服了种种困难用新型干法取代落后的立窑工艺,成为水泥工业技术结构调整的先行者。但是从2005年以来,浙江省水泥市场不旺,企业经营困难,全行业经济效益下滑。由此引发了全行业对浙江水泥结构调整成果和当前存在问题的关注。     在当时水泥行业内新型干法水泥技术正处于发展、提高阶段,发展新型干法资金短缺,而浙江新型干法水泥几乎是一片空白。在这种情况下,浙江省运用政策法规和财政支持,在较短的时间内,大力发展新型干法,平稳地使立窑等落后产能退出,一跃成为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在全国领先的省份,通过发展新型干法水泥优化了行业的资源配置,改善了地区水泥产业的布局,改变了立窑时代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状况,所取得的成效显而易见。对限于当时条件和经验不足而导致的问题,不要求全责备而应在结构调整的框架内逐步地加以解决。     浙江省水泥发展最被关注的热点问题是近年来市场长期萎靡不振、企业效益低下,这是在技术结构调整基本完成后发生的,因而也出现了对于浙江水泥结构调整的争议。如果把上述问题和浙江水泥结构调整笼统地捆绑在一起来说的话,最大的问题是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忽视了市场的需求。更确切地说,浙江水泥市场的长期疲软不是由于结构调整本身的问题,而是产能过剩的结果。当时由于过高地估计市场、过度地进行水泥投资,新型干法产能的扩张过大地偏离了市场,因而在随后的几年中始终受制于市场的矫枉。今天我们重提此事,就是要从浙江水泥的发展过程中吸取经验,防止“浙江现象”的复制。     四、通过调结构来促发展     结构调整是经济和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要求,因此结构调整必须与经济发展的实际相结合,通过结构调整又必然进一步促进经济和产业的发展。当前我国水泥工业的结构调整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且正在积极向前推进,但是认识上的不一致和行动上的背道而驰会给结构调整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通过交流求同存异,共同推进结构调整来进一步促进行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1.浙江水泥市场的变化深刻地说明了产能过剩给行业和企业带来的危害。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盲目投资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103号)中指出,钢铁、电解铝、水泥等3个行业的在建项目生产能力大大超过了预期需求,必将导致生产能力过剩、市场无序竞争、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甚至造成金融风险和经济社会其他方面的隐患。     如果不是当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产能过剩的范围和带来危害会更大,今天,103号文件对水泥行业的发展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令人深省的是,为什么时隔不久产能过剩又卷土重来?事实说明,如果脱离市场来搞结构调整,脱离市场的需求盲目发展,就难免出现一个又一个的“浙江现象”复制品。     2.从我国水泥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技术结构调整时机往往先于组织结构调整的时机。浙江水泥在技术结构调整中,出现了一批不大不小(百万吨上、下规模)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企业,彼此之间势均力敌,没有明显优势。用新型干法取代了立窑工艺之后,浙江水泥企业的平均规模虽然超过了当时的全国平均水平,而产业集中度却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使后来的组织结构调整难度有增无减。     如果在立窑企业退出的过程中有整合重组的引导、有大企业集团的布局,就有可能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我们不能苛求浙江水泥,因为即使现在国家一再倡导并购重组,许多有实力的水泥大企业仍然公开表示“以新建为主”,在结构调整的运作层面上,至今仍存在着许多实际的问题和困难。     3.在节省资源和能源方面,既要考虑产品的能耗水平,又要考虑综合因素,通过结构调整来解决。例如,一条新型干法生产线的建设,从土地的征收、居民搬迁到设备制造、工程建设等等所消耗能源、资源的代价是要使它能够长期运转(例如30年),如果它运转几年就被迫退役,显然是资源能源的巨大浪费。现在,美国的水泥行业尚有一定数量的湿法窑在运转,拉法基在北京地区的两个1千吨级新型干法窑其产品仍颇具竞争力。难道我们的一些新型干法线不久就应该面临淘汰吗?     大中小企业的互相搭配和合理布局有利于行业的发展和资源配置的优化,这在不少的行业中形成共识。具体到水泥行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否要使小企业全部出局?这也是我们需要探讨和必须回答的问题。     结构调整任重道远,其中还有不少的问题要探讨,还有太多的事情要我们共同完成。

造价材料信息直辖市造价材料信息浙江省造价材料信息
文章字数:3986
点击数:2977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