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行业资讯新闻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15-08-28,来源:中国建材-商业资讯,作者:

对水泥数据的思考 浅谈中国水泥业发展

一、近年来,新型干法水泥的发展近年来非常迅速。到2009年末,预计全国的新型干法生产线将突破1000条,新型干法熟料生产能力将达到9.4亿吨,水泥产量将达到15亿吨。同时,30年来,中国的水泥产量以超过年均10%的高速度持续增长。      笔者曾经与一位资深的业内人士交流,在谈到中国水泥的发展时,他一连说了几个想不到:想不到中国水泥的产能产量提高的如此迅速;想不到新型干法水泥发展速度会如此之快;想不到水泥投资会火热到如此的地步。     一位业内高层人士在回顾中国水泥发展历程时,曾谈到一段往事:当年他曾向国务院一位领导提出,希望国家给予水泥行业100亿的投资,以把我国水泥行业做强。这位领导要求:“十一五”期间,能不能把新型干法水泥增加个几千万吨。结果十一五还没有结束,全国新型干法水泥已经搞到八亿多吨。这个速度是当时完全没有想到的。     2000年时,全国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仅为6656万吨,而到2006年便达到了5.1亿吨,2008年更达到8.1亿吨。不过短短8年,中国新型干法水泥占水泥总量的比例就从12%迅速提高到61%,到2009年年末,新型干法水泥的比例突破70%甚至80%都完全可能。其发展速度,确实高的惊人。     从水泥产量来看,1978年,全国水泥产量只有6524万吨,2001年,全国水泥产量是6.61吨,2004年达到9.7亿吨,2005年首次突破10亿吨,2007年水泥实际产量超过13.5亿吨,2008年为13.88亿吨,2009年上半年,超过7.35亿吨。年平均增长率接近13%的高位。     中国水泥的产能产量连续多年出现大规模增长,完全得益于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基础建设投资的持续增长。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建设拉动,特别是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以及大量的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这些都需要水泥的支撑。一言以蔽之,是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导致了水泥产业的长期繁荣。     这样的发展速度,确实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以至于国家相关部门对水泥增长的规划,长期以来跟不上水泥的实际增长速度。2002年,规划水泥产量5.9亿吨,实际生产7.5亿吨;2003年,规划水泥产量7.5亿吨,实际生产8.5亿吨;2004年,规划水泥产量8.5亿吨,实际生产9.5亿吨;2005年,规划水泥产量9.5亿吨,实际生产10.5亿吨。2008年,规划12.5亿吨,实际生产13.8亿吨。连续10年,每年水泥的规划目标与实际水泥产量,相差几乎都在一亿吨以上。     从1985年到现在,中国水泥产量连续二十多年名列世界第一,是同期全世界水泥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同样,中国的新型干法水泥,也是全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从上列数据看,近几年来,速度更是快的惊人。     但中国水泥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亦出现了投资过度,产能过剩的态势,其严重程度,很让业界人士和国家相关部门担忧。到目前为止,国内各大区域,除西北的新疆、甘肃稍好一些之外,各个省区都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泥产能过剩现象。在饱受业内诟病的“浙江现象”后,“四川现象”、“重庆现象”、“河南现象”、“湖南现象”等等,已成为或正在成为新一轮产能严重过剩的典型。     为什么中国的水泥投资态势,已经到了国家相关部委和行业协会不得不出手进行产业政策修订的地步,一些省区政府也已经出台措施,停止审批新上水泥建设项目,但仍不能完全遏制这种全国性的投资浪潮。资料显示,水泥已经成为我国包括钢铁、造船在内的三大产能严重过剩产业,而且其发展势头都并未衰减。     与钢铁、造船一样,目前水泥的投资者仍然缺乏理性,投了再说,全然不顾行业产能整体过剩的事实。这种仍在持续的非理性投资,与一些地方政府寻求政绩欢迎投资的冲动接合,这是形成持久不衰的水泥投资热潮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是我国目前的投资通道还比较狭窄。诸多热点领域尚未对社会资本开放,而水泥属于自由投资领域,目前国家及各级政府的入门限制并不算多。入门相对容易,热情自然高涨。     原因之三还是市场向好。尽管产能过剩、竞争激烈的前景摆在眼前,但全国每年十几亿吨的水泥需求量,使投资人相信自己的水泥仍然有市场可卖,以水泥这种大批量供应的特殊产品,每吨只赚10块钱仍然有利可图,资本逐利的目标仍然可以实现,为何不投?     原因之四在于大型企业的战略发展意图。在持续的水泥项目投资热潮中,几乎处处可以看见大型水泥企业的身影,甚至成为了投资的主力军。大企业的四处抢点布局,一是倚仗自身强大的实力,与当地水泥企业硬性争夺市场,并且不畏忌任何竞争;二是有其战略发展考虑。中国水泥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大势所趋,而进一步做大做强是所有大企业的梦想。布局四方,目标直指区域行业整合,兼并重组,在适当的时候大举收购在竞争中败北的中小型企业,达到迅速扩张自身实力,成为区域龙头,保持全国行业前列位置的目的。     水泥过度投资的态势还能持续多久,国家相关部委及省区政府出手究竟能否有效遏制投资冲动,笔者与很多行业中人一样,尚心存疑问,正在密切关注中。     二、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步伐,为新型干法水泥的建设让路,预计2009年立窑及其它熟料生产能力将减少9000万吨。     水泥产业的落后产能淘汰,是在国家“节能减排”大背景下强力展开的。2007年6月4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宣布“十一五”期间,我国将淘汰落后水泥产能2.5亿吨,平均每年淘汰5000万吨。     2007年年底,国家发改委采用“点名到线”方式,公布了当年应予淘汰的落后水泥产能名单,27个省市区、1066家企业的1474条立窑水泥生产线名列其中。淘汰落后水泥产能5200万吨。2008年,涉及到26个省份,683家企业的933条立窑水泥生产线被宣布淘汰,全年淘汰水泥落后产能近6000万吨。     2009年的淘汰名单尚未公布,淘汰9000万吨应该还是一个计划目标,能否完成,还要看最终结果。但笔者认为,这个目标与实际情况相比,显得有一些大。2008年预期淘汰的目标是8000万吨,结果不到6000万吨,与目标有相当距离。而经笔者查阅,在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9)48号文“关于印发2009年节能减排工作安排的通知”中,明确“淘汰落后水泥产能5000万吨”。因此,9000万吨也可能只是一个预期。     笔者还注意到,在各类相关媒体上,对于淘汰水泥落后产能的报道,今年以来相比07、08年,却有所减少。这一类报道,往往是非常具体的,某地某厂某条生产线于某个时候被“关停、拆除、爆破”。从最直观的层面看,报道的减少应该说明此项工作进展不快。09年时间已经过半,今年究竟能够淘汰多少,确实是一个未知数。     对落后水泥产能进行淘汰,是一场浩大而复杂的工程,牵涉到全国几千家中小水泥企业前途命运,价值达上百亿元的生产线,以及几十万工人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决非下一道行政命令就可以解决那么简单。下列的几个问题就很难绕的过去:     ——部分地方政府对淘汰立窑的态度并不积极,淘汰进程缓慢。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长期存在的水泥立窑企业已经对地方经济构成了较大的支撑,形成了与政府、银行、土地、用工等多个方面的紧密关系。一些企业正是倚仗与地方政府多年来形成的千丝万缕关系,对淘汰软磨硬抗。     ——被淘汰企业职工的安置是个难题。到2010年,要淘汰2.5亿吨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将涉及到几十万被淘汰企业职工的安置问题。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效率高、用人少。如何妥善解这些人的重新就业,对各地方政府,是一个十分头痛的现实问题。     ——淘汰立窑需要雄厚的财力支撑。对那些投入巨资建设并且正在正常运转、不断产生着经济效益的立窑生产线,政府必须拿出相应的财政补贴政策。经济发达地区财力雄厚,可以拿出钱来,补贴、奖励、赎买被淘汰企业,迅速而稳妥地解决问题。但对于政府财力有限的地方,要拿出巨额资金用于淘汰落后水泥,显然比较困难,其淘汰的进程则必然放缓。     截至到目前,我国仍然拥有机立窑企业近3000多家,落后水泥产能超过5亿吨。在新型干法水泥发展如火如荼,仅新干法水泥已经可以满足全国需求且出现过剩的态势下,加快落后产能淘汰速度的呼声很高。但由于有上述问题的困扰,这5亿吨落后产能的淘汰难度甚大,全部淘汰的时间很难确定。因此,这些立窑水泥,必然还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与新干法水泥争夺市场,从而加剧行业整体性的过剩。      因此,要以加速淘汰立窑水泥来缓解水泥行业整体过剩问题,目前看来并不现实。     三、很多新上生产线以日产4500-4800吨报批,却以日产5500吨规模建设。近年新上的新干法水泥熟料产能要上浮10-15%。在近年淘汰的落后产能企业中,许多将原料磨改为了水泥磨,成为粉磨站。而同时,全国新上的大大小小水泥粉磨站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中国水泥或将由“以烧为主”时代进入“以磨为主”时代。      “报少上多”恐怕是全行业共有的现象,为了使新线的审批更容易过关,企业往往采用这种办法,申报产能与实际产能之间的差距一般控制在10-15%,这就是造成整体新上产能上浮的主要原因。     据笔者统计,全国今年1-6月投产的54条生产线中,4000t/d以上的生产线有23条,而在同期全国开工建设的68条新线中,日产4000吨以上的生产线多达40条。这中间,5000t/d或以上的生产线并不多,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报少上多”的原因,主要在企业冀图抢时间抢进度,抓紧建设,尽早让生产线投入运转,最终目的还是以最快的速度抢占市场。在产能整体过剩的威胁下,产品早一天进入市场,不仅将为企业带来效益,更重要的是可以抢在激烈竞争之前,在市场站稳脚跟,从容应对可能到来的同行“血拼”。     但此举带来的后果,将会大大增加产能统计难度,而不准确的数据,则可能影响区域乃至全国的产业政策调整,对行业的危害不可小觑。      关于被淘汰的落后产能企业,到底有多少改成了粉磨站,这个数据很难统计,据说江苏被淘汰的立窑就全部改成了粉磨站,加上各地大量新建的粉磨站,一定是个巨大的数字。而众多粉磨站的建成投产,又必然会在“产能过剩”上雪上加霜。     笔者听到一种观点:中小企业现在再上新干法线,已经太迟了,跟在别人后面永远没有前途,出路在于做粉磨站。观点包括几层意思:一是中国水泥将进入“微利时代”,而微利时代不是大企业的时代,可能不如中小粉磨站;二是在激烈的行业竞争到来之前,粉磨站的当务之急是大量占领终端市场,成为市场老大;三是由于产能过剩的原因,水泥熟料将变成“买方市场”,粉磨站购买熟料的厂家与价格的选择余地都很大,不愁找不到原料,并将牢牢把握主动权。     对于这个观点,笔者不好判断,今后会不会是粉磨站的天下,也无从把握。但全国各地粉磨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却是不争的事实。粉磨站相对建设与管理的成本都较低,建设周期短,占据的市场又遍及各个角落,始终处于市场一线,运转灵活,不能不对大企业形成威胁,所以大企业们并不希望中小粉磨站遍地开花,但其势又无法阻挡。如此发展下去,构成中国水泥行业一道奇特风景线,也未尝可知。     有人断言,中国水泥将逐步结束以“烧”为主的时代,而进入以“磨”为主的时代,听来颇有几分道理。

工程建材价直辖市工程建材价湖南省工程建材价
文章字数:5515
点击数:2916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