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行业资讯新闻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15-08-28,来源:中国建材-商业资讯,作者:

欧盟判决硬伤重重 扼杀中国钢管业升级希望

中国不应该在无缝钢管反倾销案上向欧盟判决低头,而是“应该去欧盟法院与欧盟委员会打官司”。中方代理律师罗伯特·麦克理(RobertMacLean)向本报透露了他为中国钢铁企业指点的这条上诉之路,而且据他判断,中国上诉的赢面很大。在欧盟调查无缝钢管反倾销案过程中,罗伯特代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负责进行辩述。 10月6日,欧盟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无缝钢管征收17.7%到39.2%的正式反倾销税,为期5年。然而在罗伯特的专业眼光之下,这场已经打了一年半的仗或许还没走到尽头,中国还没有输掉全部。 面对着“硬伤”重重的欧盟最终裁决,罗伯特言之凿凿。他随手挑了几个最终裁决中的数字,拿起计算器简单演算了几下,就能发现这些数据互相矛盾,完全靠不住。 “这完全是一个政治决定,所以能够解释为何其中有如此多明显的错误。” 这个政治决定来源于产业界和欧盟成员国的双重压力。 在更高利润的驱使下,欧洲钢管产业走的高端产品路线,几乎已经放弃了低端市场,而这正是中国出口产品所占据的主要市场类别。 欧洲产业界担心的不是现在的中国钢管业,而是未来的中国。所以,在反倾销案件中重要的“对产业造成的伤害”一栏中,欧盟委员会填上的答案是“损害威胁”。 据新华社报道,商务部有关负责人就此案指出,在调查过程中,中方多次强调WTO反倾销协议对“损害威胁”有十分严格的规定,WTO各成员在以“损害威胁”为由发起反倾销调查、采取反倾销措施上都持高度审慎立场,此类反倾销措施在实践中亦十分罕见。 实际上,这是欧盟第一次在反倾销中以“损害威胁”立案。 欧洲钢铁工业协会贸易和对外事务主任KarlTachelet在给本报的书面回复中也提及“损害威胁”,他认为这是欧盟贸易救济的一个重要先例。 欧盟判决“硬伤”重重 在无缝钢管反倾销案的最终裁决文件中,几个对最终决定至关重要的数据皆出现错误,这包括中国出口至欧盟市场的数量、中国的出口价格、欧盟厂商在欧盟市场的销售数量、抽样厂商的销售价格等数字。 以中国出口至欧盟的无缝钢管数量为例,2005年中国向欧洲出口26396吨,在调查结束后的9个月中(即从2008年7月至2009年4月),中国出口量为306866吨。如果以2005年为基数,视为指数100,最终裁决文件中显示的调查后期间指数为1733。但正确指数应为1162。 在最终裁决文件中,抽样厂商的销售价格指数亦被低估。在欧盟的裁决中,提出的一项指控即是中国的出口导致欧盟厂商不得不降低价格,利润率从而被削减。 欧盟为什么会这样做?罗伯特·麦克理反问道,“就是为了让这个案子,看起来更不利于中国”。 罗伯特正在建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前往欧盟法院就该无缝钢管案件起诉欧盟。在他看来,数据上的错误,就是一个“可辩之处”。“在欧盟法院,我们只要指出其中的多处错误,甚至都不用拿出新的证据(就能打赢官司)。” 5年前,罗伯特所代理的一件案子显示,如果裁决文件本身就含有很多错误,欧盟法院就会对裁决的可靠性产生怀疑。 除了数据上的硬伤,欧盟在判断中国出口对欧盟产业影响的因果关系时,也颇为牵强附会。 欧盟4月发布的最初意见书中认为,在2008年6月调查结束后到2009年期间,欧盟产业界的产量预计将下降20%到35%。这被作为中国出口将对欧盟产业造成“损害威胁”的证据之一。但同一份文件中也显示,欧盟市场同期的消费量将至少减少30%。这样看来,欧盟业界产量下降与需求下降几乎完全同步。 “欧洲业界的下滑是经济衰退造成的,而非中国因素”,罗伯特分析说,他同时透露,欧洲业界游说欧盟委员会,称业绩的下降是中国出口增加导致。 “举个例子,就好像我丢失了戒指,我认为是酒店前台的人偷走了它。而我的理由仅仅是,那个时候前台的人刚好出现在那里。” 扼杀中国钢管业升级希望 其实,中国的无缝钢管出口与欧盟业界基本上不在同一个竞技场竞争。欧盟最终裁决中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工业市场和建筑用途市场中,市场占有率为65%,在干线用管中占有15%的市场份额,而在技术更加精尖的石油挖掘专用钢管(OCTG)和发电用途的产品中,市场份额仅有不到5%。 “欧洲企业已经放弃了低端市场,将业务聚焦在高端,因为那里的产品利润更高。即使不是中国,占据这个(欧盟低端钢管)市场的也将是俄罗斯、墨西哥等国家”,罗伯特介绍说。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瓦卢瑞克·曼内斯曼钢管公司是此次向欧盟提起申诉的重要业界领导,算是无缝钢管案的“始作俑者”之一。而该公司在2007年中期刚刚在中国获得了核电用管的一个大型合同。核电用管几乎处于无缝钢管产业的顶端。 除了代理无缝钢管案件,罗伯特还于2008年到2009年为中国代理了欧盟对中国大陆、韩国、台湾地区产不锈钢冷轧板的反倾销案件。该案最终以无措施终止调查结束。 在进行该案的调查时,欧盟委员会前往太原钢铁集团进行实地调查。在参观中央控制室时,众人甚至惊叹,“像NASA(即美国航空航天局)一样”! 欧盟委员会也曾经前往欧洲著名重工业集团蒂森克虏伯进行过调研,蒂森克虏伯是当时参与申诉的企业之一。蒂森克虏伯的工厂是1949年建立的,而太原钢铁的工厂是90年代中期才新建的。 罗伯特回忆说,调查组当时就感慨,“啊,这是中国,欧洲的工厂还在使用上个世纪50年代的技术和设备,而中国在跳跃”。 “这个案子更像是一种对未来的投资,而非追究过去的案子,欧洲业界希望借此阻止中国进一步发展,阻止中国进入更加高端的市场”,罗伯特说。 而这次欧盟正是以“损害威胁”立案,决定在5年内对中国钢管征收17.7%到39.2%的最终反倾销税。并且,更为值得注意的是,该案开了欧盟利用“损害威胁”采取贸易救济措施的先河。 欧洲钢铁工业协会贸易和对外事务主任KarlTachelet在给本报的书面回复中将“损害威胁”视为欧盟贸易救济的一个重要步骤。 “这表明欧盟愿意在WTO贸易保护的规则下,进一步使用那些可用的手段。比如,美国就已经在以‘损害威胁’立案进行贸易救济的路上走得很远。” “从这个角度考虑,中国必须要进行反击。我建议向欧盟法院和WTO的上诉都做好两手准备”,罗伯特建议。

工程造价信息山西省工程造价信息太原市工程造价信息
文章字数:2656
点击数:2938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