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行业资讯新闻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15-08-28,来源:中国建材-商业资讯,作者:

银行并购贷款遭拒 房地产商绕道信托融资

"没办法了,之前两家企业已谈好的并购方案,只能通过信托渠道融资。"11月9日,关于一个1.3亿元的房地产并购融资方案,一家小型房地产开发公司老板林先生与中投信托人士初步商谈后,在电话里无奈地称,"银行的脸真善变,4月份召集我们做业务推介,现在却成了铁公鸡。"

实际上,房地产企业在银行并购贷款方面遭受"冷遇"已并非个别现象,不仅小型房地产开发商在这波贷款缩放中遭遇这样的礼遇,大型房地产开发商也未能逃脱。

11月5日,中国信托协会披露的《10月集合资金信托产品统计报告》显示,股权类投资成了10月信托产品的一匹黑马。原本这类产品被列于"其他"类别之中,这次却以"股权投资"单独列项,且投资总额居于"农林牧渔"和"教育"前列。

这种标注为"股权类投资"的信托产品,其背后可能隐含着信托公司与房地产公司的一种新颖合作,由银行并购贷款"借道"而来。

银行"冷脸"

年初,林先生与另一家企业开始商谈并购方案。这样的并购冲动源于去年房地产市场降温,房地产公司资产缩水,一方面,为大型房企提供了并购的好时机,另一方面,也提供了抢占市场份额的好机会。高力国际的统计数据显示,经此一役,万科的市场份额由2007年的2%上升到2.7%。保利地产[26.09 -0.69%]也由不足0.7%上升到1.1%。

这股冲动,恰巧与银行年初的放贷热情对接。

6月是银行放贷热情由热转冷的临界点。央行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全国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为6.21万亿元,同比增长18.8%,比第一季度末高6.1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在房地产领域的贷款投放有所增加,房地产贷款逐季增加。

此时,商业银行推出的"并购贷款"则恰逢其时,潘石屹在其博客中就曾表示,如果房企能获得并购贷款,将有利于打开僵持的地产市场局面。

林先生回忆,当时感觉公司与银行关系不错,近年来也一直被银行看作优质客户。此次并购机会难得,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态,公司向银行递交了申请并购贷款的相应资料。

其后,公司迟迟未接到银行方面的通知。林先生几番询问,相关人士才私底下告知,做并购贷款,仍需要有土地作为抵押。

在表示愿意以土地作抵押后,银行的态度有所转变。抵押问题解决了,但林先生的公司仍未收到银行方面的正式批复。6个月后,银行方面表示普通的抵押贷款开始暂缓发放,并购贷款也是如此。

银行方面作出的解释是,上级银行担心房地产公司通过假并购套取贷款。换句话说,成功申请并购贷款后,名义上,两家公司经财务处理后合并为一家公司,但在内部却可以按照两家公司或两个项目来运营。也就是说,并购贷款实际并未用作并购,而是由两个公司共同分享这笔贷款,或在并购贷款申请成功后,名义上合并成一家公司,又分立成两家不同的公司各自运作。

但林先生则表示,这是银行托词,真正的原因则在于银行业务考量指标已基本完成,商业银行对房地产行业的开发贷款正在收紧。

"地产领域的并购贷款,类似于开发贷款业务。下半年以来,管理标准又提高了。"一家股份制银行信贷审查经理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上半年,该行分行即可审批部分开发贷款。"春节后那段时间的开发贷款最容易办理,现在已经明显比上半年严格。"该人士强调,各商业银行目前对"房地产领域"的信贷,基本持类似态度,尤其是房地产领域的并购贷款,银行控制最严。

"更重要的是,并购贷款前期调查非常复杂。"上述股份制银行信贷审查经理称,"银行口头上曾表示对房地产行业的贷款将‘从严审核'',五、六月开始慢慢收紧。在这个领域里,银行首先砍掉的往往是并购贷款,对房企融资造成影响,越来越多的房企开始从信托等其他渠道融资。"

由此,房地产开发公司纷纷无奈调整自身融资途径。

中国信托协会数据显示,10月,会员企业中共有21家信托公司设立36款资金信托产品,其中11款资金投向房地产领域,居首位。数据更显示,9月投资于房地产领域的信托产品数量急速提升,达到一个小高潮,该月共发行17 款信托产品,较上月增长112.5%。

1/2 记录数: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页 工程造价信息网
文章字数:1837
点击数:2825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