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行业资讯新闻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15-08-28,来源:中国建材-商业资讯,作者:

地板回忆录:走向繁荣 中国地板的正道沧桑

中国地板的起源    现代概念地板的雏形应该是“踏脚板”,“脚踏板”就是床脚边上用来放鞋子的木板。具体出现的时间还没有考证。在还没有出现两层以上建筑物的时候,“踏脚板”就是地面铺设木板最早的形态。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房屋建筑结构出现两层以上建筑的时候,木板以楼板的形式出现就很普遍了。在安徽、山西、浙江等地有一种建筑叫“小姐楼”,整个建筑形式一般为两到三层,几乎全是木质结构,包括扶梯、楼板、窗户、门板。第一层也会铺木板,就是在地面上用砖头砌起类似龙骨一样的底架,然后铺上木板。这样的结构其实主要是为防潮考虑的,与现在木地板的装饰功能还不等同。

地板回忆录:走向繁荣 中国地板的正道沧桑   1985-1992 地板产业萌芽期    关键词 新生事物 散户作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改革开放的设计师邓小平提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农村经济改革推广承包责任制,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由此,人民的生活水平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大量民居房屋的建设和单位分房,人们开始关注家居装饰。在地板还没有普遍出现之前,家居中的地面材料很简单,就是在水泥地板面上涂上一层油漆,以红绿为主,而且这只在城镇中,农村很少有这样的“奢侈装修”。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大量知青开始返城。从东北林区归来的知青一般都会带一点木料回来。那个时候国家实施封山育林政策,能搞到一点木料是一件足以有面子的事情。带回来的木料主要用来做家具,剩下的才会考虑做成地板。于是促使“马路木匠”出现,他们天天手拿手锯在马路边趴活儿。由于原材料都是边角料,所以地板几乎都是拼接而成,当时俗称“拼花木地板”。   随着百姓对地板需求增多,北京地板市场开始热起来。一些单位和个人通过各种渠道将一些枝桠材、风倒木和柴火料加工成地板。当时的地板既没有油漆也没有经过专业干燥,天然风干后一平方米一捆,三个平方米一编织袋,装好就卖。当时地板的特点是规格小,没油漆,都是素板,而且没有榫槽,都是平口的。铺装的时候粘胶,铺完之后打磨,打磨之后刮腻子,刷油漆。由于木材渠道优势,北京林业大学成了当时北京最大的地板集散地,而规模最大的是“北京林业大学京伊林业新技术公司”。   上世纪80年代末,很多木材公司开始云集在西直门并逐渐形成地板聚集区。紧接着西四白塔寺、地安门地区,聚集有卖地板的,卖地毯、胶合板等建材商户,而且越来越多。90年代初,东土城开始形成更为集中的建材集散地,也就是现在的“建材经贸大厦”。再往后发展就出现了现在的玉泉营、丽泽桥、居然之家、集美、红星美凯龙等较为现代的建材城、家居馆。

工程造价信息直辖市工程造价信息浙江省工程造价信息
文章字数:1269
点击数:2757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