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行业资讯新闻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15-08-25,来源:中国建材-商业资讯,作者:

我国林业生物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本报讯  近年来,以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为基础的生物产业正在成为引领当代世界科技创新和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又一个新的主导产业。作为生物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林业生物产业,在林业发展中异军突起。随着林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这一产业在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将展现广阔的发展远景。    “十五”时期,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递增,去年达到7000多亿元。木材、人造板、松香、家具、经济林等传统产业继续巩固,竹藤花卉、森林旅游、森林食品、森林药材等非木质产业迅速增长,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等一批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林业生物产业,是以森林生物资源为基础,建立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创新与突破基础上的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林业生物产业主要包括以生物技术为基础的林木(竹藤、花卉)品种及森林资源培育产业、基于森林生物资源的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和绿色化学品产业、以国土生态安全为目标的生态生物治理产业、以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和降低环境污染为目标的林业生物制造产业,以及服务于生物医药{TodayHot}和资源培育的林业生物制剂产业。    发展林业生物产业,有利于国土生态安全、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促进山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我国发展林业生物产业具有资源优势。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还具备技术优势。组织培养技术特别是体细胞胚胎技术应用于林业,大大提高了苗木的繁殖速度和质量,实现了传统大田育苗到工厂化育苗的转变;转基因技术的突破与应用,提高了林木抗病、抗虫、抗盐碱、抗旱、抗逆、抗除草剂的能力;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以及林业绿色化学品等在技术上已日趋成熟;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菌根、菌肥、生物农药等在林业生产中的使用,大幅度提高了林木生长量,减少了环境污染。    “十一五”期间,我国林业生物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是:    种质创新与资源培育:重点围绕国家生态建设、粮食安全以及能源结构,调整对林木、竹藤、花卉新品种的需求,在种质创新的基础上,通过分子设计育种、转基因等技术培育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并广泛应用于营造生态公益林、能源林、速生丰产林、经济林和城乡园林等。    生物质能源:重点发展林业生物质气化、液化、成型固化及气热电联产技术;开发生产生物基酒精、生物基柴油、生物质液化油以及生物基化工产品;建立起我国特色的林业生物质能利用体系。    生态生物治理:重点通过培育林木抗逆新品种,开发新型林业生物制剂以及困难立地造林技术的集成创新与应用,提高盐碱地区、荒漠{HotTag}化地区、石漠化地区造林成活率和植被覆盖率,实现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目标。    生物质新材料:重点加强纤维素、木质素基生物可降解塑料制备,基于非木质森林资源的高分子新材料制备,减少“白色污染”;采用现代制造理论与技术,对生物质材料进行改性、重组、复合等,提高木材资源综合利用率。大力推进结合纳米技术和分子改良技术开发的新型木基(木塑)复合材料、陶瓷化木材、竹木纤维新材料等,加快人工林木材增值利用的产业化步伐;利用生物技术等实现竹藤花卉资源的高效培育及增值加工利用。    林业生物制剂:重点加强植物活性提取物以及植物源新药的开发,扩大紫杉醇、青蒿素、喜树碱、银杏黄酮和银杏内脂等特色资源加工产品的规模;利用生物反应器技术生产高附加值植物提取物;开发高性能植物生长调节剂、复合菌根菌肥、专用缓/控释肥料、纳米肥料以及多功能生物肥料;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生物制药以及环保型生物农药,形成多品种结构的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产业发展格局,逐步实现林业生产绿色、有机、无公害目标。    小资料    我国发展林业生物产业具有资源优势,具备良好的基础。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典型、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库、基因资源库。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高等植物3万多种,其中木本植物8000余种,占世界种类总数的10%;有脊椎动物4400多种,其中兽类490多种,鸟类1200多种,爬行类370多种,两栖类280多种,分别占世界种类数的12%、13%、6%和7%。目前全国人工林面积达5300多万公顷,蓄积15.05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一;天然湿地总面积2500万公顷,涵盖了全球39个湿地类型;有不适宜农耕的宜林荒山荒地5400多万公顷。此外,还有丰富的林下植物和非木质森林资源以及大量的采伐、加工剩余物。尤其在可加工生物柴油的木本油料方面,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常见的能源木本油料植物有600多种,其中种仁含油量超过50%的木本燃料油植物有数十种,总面积超过亿亩,年产果量200万吨以上,而目前加工利用不足四分之一。

材料价格依据
文章字数:2382
点击数:2099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