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行业资讯新闻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15-08-25,来源:中国建材-商业资讯,作者:

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的助推器

  我国必须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    在研究和部署我国2005年经济发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期间,中央领导同志提出,要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全面推广和普及建筑节能技术,制定并强制推行更为严格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标准。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推进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推行清洁生产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基于对我国基本国情的深刻了解,从考虑国家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向全国建设领域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国自1998年彻底停止住房福利分配制度以来,出现了住房市场连续多年供需两旺的景象。此后几年来,我国城乡每年新建成的住宅数量均保持在12-14亿平方米之间,以平均每套住宅90平方米计算,大约相当于1500万套左右。然而,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人均占有的煤炭、石油、天{TodayHot}然气、土地资源、淡水资源和森林资源,大约分别为全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1/9、1/23、1/3、1/4和1/6。长期以来,技术和生产方式落后导致我国住宅建设的劳动生产率很低,而资源消耗却很高。不仅建造过程消耗和占用大量能源、土地、水和建筑材料,而且住宅建成后的资源消耗也很惊人。由于住宅的隔热保温性能差,要想获得相同的室内热舒适度,我国住宅的能源消耗大约相当于同纬度欧洲国家的2-4倍。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就是要在住宅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努力作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在当前持续不断的大规模住宅建设时期,提出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更是有着十分紧迫的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发展阶段,我们既面对加快发展的机遇,也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这些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但也不可避免地付出了消耗资源和增加污染的较大代价,在某些方面已经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从节约资源中求发展,从保护环境中求发展,是我国必须坚持的方针。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正是这一方针在住宅建设领域里的贯彻和体现。节能省地型住宅与住宅产业现代化    住宅产业和住宅产业现代化    住宅产业是以住宅为最终产品,按照住宅的建设和使用过程,延伸并辐射带动相关产业而形成的产业链。它包括住宅的规划、设计、施工,住宅材料和部品的研发和生产、住宅的经营、维护、管理和服务等。住宅产业化的概念1968年起源于日本,很快得到了广泛认可。联合国经济委员会给产业化下的定义是:生产的连续性;生产物的标准化;生产过程的集成化;工程建设管理的规范化;生产的机械化;技术生产科研一体化。日本专家曾用“资金和技术的高度集中、大规模生产、社会化供应”三个特征描述住宅产业化。早在1999年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建设部等八部委共同起草的《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就明确了我国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和实施要求,成为推进我国住宅产业现代化工作的纲领。我国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就是要用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改造传统的住宅产业,提高住宅建设的质量和效率,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实现住宅建设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工作框架    我国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工作框架从技术层面来说,应当包括五个子系统,一是技术保障系统,包括完善与住宅有关的标准和规范体系,建立住宅建筑与部品的模数协调制度,进行标准化、多样化与工业化相结合的住宅标准设计等;二是住宅建筑体系,当前要重点研究开发大开间承重结构,开发高效率隔热围护结构,采用隔声性能好的新型轻质隔断结构,推行系列化、多档次的厨卫定型结构等;三是住宅部品体系,重点要实行部品生产的系列开发、规模生产和配套{HotTag}供应,当前尤其应对门窗、卫生器具、散热器、厨房设备、经济型电梯、管线和配件等进行重点开发和突破;四是住宅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质量责任制度、市场准入制度、设计审查和规划审批制度、住宅部品及材料的认证和淘汰制度、工程质量监督和备案制度、工程验收制度、竣工工程的保修和赔偿制度等;五是住宅性能认定体系,通过设定科学的程序和性能评价指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对住宅的适用性能、环境性能、经济性能、安全性能、耐久性能分别进行测评的基础上,对住宅的整体性能作出综合评价。    但是仅有技术层面的工作框架是不够的,对此,国务院要求建设部和相关部委制定和完善住宅产业的经济、技术政策,健全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工作机制,鼓励企业研发和推广先进适用的建筑成套技术、产品和材料,完善住宅性能认定和住宅部品认证、淘汰的制度。    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关系    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是我国政府从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向全国建设系统提出的重大工作任务。可以说,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是目标,是战略层面的问题。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是住宅生产方式的变革,是实现战略目标的途径和手段,是战术层面的问题。《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已经通篇贯穿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我国现行的住宅性能评价方法,也突出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目前我国政府最高层领导再次明确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是我国政府“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方针在住宅建设领域的具体运用,也是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将极大地提高全国人民对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境保护重要意义的认识。因此说,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离不开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必将强有力地支持节能省地型住宅的发展。    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需要全方位地开展工作    一是要研究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模式。要根据我国的人口和资源状况,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要求,确定住宅的合理户型、套型面积、建筑形态、容积率、环境与生态、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指标和环境保护指标等。    二是要制订和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并强制推行。为此,建设部在2005年组织力量抓紧编写完成了强制性的国家标准《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该标准于2005年11月30日正式发布,从2006年3月1日起实施,其内容可作为中国推行节能省地型住宅的技术依据。同时,《住宅建筑规范》的编制,也是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化体系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为今后制定建筑技术法规积累了经验。同时,当前应重点加强北方严寒和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和夏热冬暖地区三本居住建筑节能规范的执行力度,逐步编制全国统一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我国建筑领域另一本国家标准《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GB/T50362-2005),作为与《住宅建筑规范》配套的评价方法标准,也已经与《住宅建筑规范》同时发布,两本标准互相呼应,配合使用,必将对推进节能省地型住宅的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要筛选先进成熟的技术,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提供技术支撑。要在现有的各类住宅体系中筛选适合不同气候和不同资源条件地区符合节能省地要求的住宅建筑体系,并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同时研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工业化住宅结构体系和通用住宅部品体系。    四是加快制定配套的经济政策。包括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目标、发展规划、技术政策、经济政策、组织政策等,建立有效的工作推进制度和激励机制。综合运用财政、税务、投资、信贷、价格、收费、土地等经济调控手段,逐步构建资源节约型住宅产业结构和住宅消费结构,形成节能省地型住宅市场化自主发展的态势。    当前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要推广的技术    围护结构隔热保温技术    增强围护结构的隔热保温性能是提高住宅节能效果的重要手段。这方面主要有新型门窗节能技术,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或复合墙体隔热保温技术,以及在屋面或顶棚内放置高效保温材料的屋顶隔热保温技术等。在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作好建筑遮阳是降低夏季室内温度的重要手段,这方面的技术有在屋顶铺设架空隔热板,在外墙上设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的遮阳板,在外窗上方安装遮阳棚或采用高效节能窗帘等。    设备节能技术    采暖和空调能耗是住宅日常能耗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了节省能源,需要采用热效率高的锅炉和空调主机,并通过改善系统管网的保温隔热性能减少能量损失。值得提出的是,近年来随着门窗气密性能的提高,为了在严冬和酷暑季节减少开窗换气造成的能量损失,可采用具有能量回收功能的室内新风系统。在照明设备方面,应推广各种节能灯具和节能开关以节约用电。此外,还应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如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技术、使用地源或水源热泵的室内采暖和空调技术等。    节水技术    主要有采用节水龙头和节水型卫生器具的技术,新型管材利用技术,包括中水回用在内的循环用水技术,雨水收集和利用技术,居住区分质供水技术等。    智能化技术    目前我国居住区智能化系统主要由安全防范子系统、设备管理与监控子系统、信息网络子系统三部分组成。欧洲一些国家的住宅智能化技术主要是用于建筑节能方面,这是值得我国在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时借鉴的。这些技术包括室内温湿度和空气环境综合控制技术、住宅采暖和空调能耗分户计量技术、家用电器节能技术、居住区停车场照明节能技术等。    其他方面技术    包括替代实心粘土砖的新型砌体结构技术,高性能水泥利用技术,高强钢材利用技术,有机垃圾生化处理等符合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要求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等。

工程结算价
文章字数:4210
点击数:2086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