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行业资讯新闻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15-08-25,来源:中国建材-商业资讯,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能源蓝皮书撰文指出:能源短缺仍将是我们长期面临的现实问题

    新近出版的《2006中国能源发展报告》指出:尽管资源约束并非中国经济发展的绝对障碍,但目前我们面临的资源约束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严峻。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多年来,依赖大量资源消耗,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经济增长的代价是:资源消耗过渡、环境破坏严重。因此能源短缺危机与环境约束压力同时并存。

    中国能源供应现状是:能源消费量远远大于能源供应量。自1992年起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超过能源生产总量,至今能源供应低于能源消费的趋势有增无减,由于能源投资不足,中国能源生产增长低于能源消费增长,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10余年间,能源生产总量的年均增长为3.3%,能源消费的年均增长为4.2%,相差约0.8个百分点。中国能源的核心问题表现在如下几个方{TodayHot}面:

    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从全球一次能源系统中,我们可知,化石能源占90%,核电、水电仅占10%。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其中,煤炭占62.8%多,石油占19.6%,天然气占17.6%。由此可见,在全球化石能源中,煤炭占据绝对优势。在中国一次能源生产与消费构成中也不例外,煤炭比例超过2/3。2004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构成,原煤75.6%,原油13.5%,天然气3.0%,水电7.9%。能源结构以煤为主是由资源约束决定的,能源消费结构也基本与生产结构趋同。

    石油安全问题日趋显著。未来能源供应安全问题主要取决于油气可靠供应。中国自1993年首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后,2004年进口原油达1.23亿吨,首次突破亿吨大关,增幅34%;燃料油进口已经突破3000万吨,煤油、柴油的增幅分别达40%和22.4%。原油2004年进口依存度已超过40%,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60%。统计数据显示,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原油进口量从300万吨增至1.23亿吨,年均增长28%。同期原油进口贸易额由4亿多美元增至339亿美元,增长了80倍;原油净进口量从1996年的228万吨增至11732万吨,增长了50倍。与此同时,原油价格也连创新高从20世纪90年代的年均140美元/吨升至2004年的276美元/吨,翻了近一倍。由于世界石油出口集中于少数国家,再加上地缘政治因素,如何长期稳定地保证石油供应是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也是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总是以为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国民和政府都未能树立资源危机的意识。然而,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均资源水平极低,几乎所有人均资源都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中国矿产资源紧缺矛盾日益突出,石油、煤炭、铜、铁、锰、铬储量持续下降,缺口及短缺进一步加大,中国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能保证2010年需求的只有24种,能保证2020年需求的只有6种,资源瓶颈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实。

    2005年中国人均石油可采储量只有不到3吨,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1000立方米左右,人均煤炭可采储量90吨左右,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中国能源缺口十分巨大,其中,仅煤炭就短缺8000万吨。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从2000年的31%增加到2005年的42.9%。到2020年,石{HotTag}油的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0%,中国能源安全尤其是石油安全越来越突出。

    从全球来看,经济越发达,人均能源消费量越多。到2050年,我国要实现第三步的发展目标,国民经济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均能源消费量必将有很大的增长。能源短缺将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长期现实问题。

背景资料——崔民选先生的访谈

记者:您能否对我国的能源现状做个简要的介绍?

崔民选:一直以来我们对能源的观念就是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根据新的能源发展观,中国能源不能停留在物博和丰富的概念上,现状是总量大、人均少、结构差、效率低,与经济发展需求有着很大的差距。从人均量上看,按1990年的统计,我国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人均探明储量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可采储量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尽管近年来我国的能源生产都保持着比较快的发展速度,但相对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强劲能源需求来说,还是面临着很大压力的。就拿石油来说,一些预测认为,到2020年中国石油需求将达到4.5亿吨,而国内生产能力最多不超过2亿吨,石油进口依赖度将高达60%-70%。实际上,2005年石油进口依存度已达到42.9%,增速已经超出国内预期。仅仅高涨的油价,就使得中国每年必须多付出数百亿美元。而中国企业为了能源而在海外展开的一系列并购行动,也遭到了一些国家的阻挠。要保持经济的高增长,还要保证能源安全,要实现经济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的确压力很大。

记者:能源的因素会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崔民选:我国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较少的国家,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资源存量与经济总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可以说,几十年间,中国的资源约束已经从流量约束迅速转为存量约束。具体表现一是能源消费的刚性,2004年中国企业前100强中,资源型企业超过了半数。中国的经济结构处于资源依赖的强势阶段,关键资源的生产和使用决定了经济发展的命脉。中国的产业结构进入快速调整期,而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化进程加快都会对资源消耗产生超额需求,产生大量的资源型企业。二是资源效率的弱化,中国包括能源加工、转换、储运和终端利用各个环节在内的能源效率,近年约在33%~34%左右,与发达国家比,约低7~10个百分点,效率远不能与发展国家相提并论。 

面对这样的资源约束,我们应该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变粗放型的增长为集约型的增长方式,如何实现我国经济增长的转变?

首先我认为应该调整产业结构。具体来讲首先应该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例,加速发展天然气产业,依靠国内资源满足国内市场对石油的基本需求,积极发展水电、核电和先进可再生能源,利用20年时间,初步形成结构多元的能源消费格局,使优质能源比例明显提高。

二改革相关的体制。我国能源领域改革比较缓慢,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深化改革的制约因素。比如煤炭价格尚未完全市场化;电力部门的“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改革还刚刚开始;石油部门分拆后的区域垄断性还比较强;能源领域的竞争主体、市场秩序、市场功能、定价机制等还未改革到位。今年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这体现了政府从政策上改变现有能源结构的目标,但同时也要考虑法律的有效性,建立一些激励性的政策和制定规范的检查。重要的是配套的政策、措施、细则是否到位,执行是否到位。 

从观念上也要有根本的转变,从传统的强调数量的观念中转变到强调质量、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念。传统的观念以数量为单一目标,先进的发展观是一个多目标、多因素、多变量的开放型复杂体系。它的目标要求能源发展必须符合社会对“能源的全面要求”。那就是“高效、经济、洁净、安全、持续”的能源观。它不只是靠能源数量增加来拉动GDP,而是靠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双重优化来拉动GDP增长。

记者:请您谈谈能源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崔民选: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基本方针。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可持续发展有着多种内涵。可持续发展不仅仅要强调对环境的保护,而且应包括如何解决在人口已经高度密集,人均资源相对匮乏,自然生态环境已经十分脆弱的条件下,如何实现经济的长期高速发展,同时又要保护环境的这样一个史无前例的社会实践问题。能源既是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又是现实的重要污染来源。解决好我国的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至少应考虑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如何确保经济合理的持续的能源供应和高效使用能源,同时解决和能源过程有关的环境问题。讨论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应该重视的问题。

记者:您对近期出台的《可再生能源法》有何评价?这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崔民选:《可再生能源法》在制度上有很多创新,一是确立了可再生能源的总量目标制度,另一方面确立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优惠价格制度,另外还有费用分摊制度。还有一个创新就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政专项资金制度。 

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来看,以往的能源政策都是由各个部门做起来的,或者是针对某一个项目建立起来的,缺乏法律的约束力、法律的权威,比较分散,没有完整的框架。这次《可再生能源法》的出台为我们国家制定了一个比较完全的可再生能源法律的体系框架。

充分发展可再生能源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可再生能源对可持续发展有非常大的贡献,因为可再生能源是清洁能源对环境基础不产生环境污染。另外,可再生能源是一个国家实现能源可持续供应的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可再生能源还是让那些偏远的贫困地区的居民,享受现代农业服务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所以可再生能源对可持续发展是全方位的。目前,可再生能源占整个能源比重不大,在我们国家只有3%,但是在未来有很好的发展趋势,也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到2020年将达到15%,2050年,可再生能源将达到32%。 

记者:您认为我国目前的能源战略应从几方面着手?

崔民选:我认为我国的能源战略应该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分别是:开源、节流、改革体制。

开源的根本是扩大国内供给。重点是提高勘探开发能力。目前我国的石油开发程度仅为30%,天然气开发程度更低,远远低于世界水平,还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在立足国内的基础上,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应该更积极地“走出去”,另外开源还在于努力开发其他能源,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充分利用风能、水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节流的根本在于降低能耗。争取实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的目标。

体制改革的内容包括:组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优化煤炭企业组织结构;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改革方案;积极稳妥地推进能源价格改革,逐步形成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污染治理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强化能源管理,健全能源开发监管体系。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建设能源法律体系,制订《能源法》将成为新能源政策的重中之重。目前,国务院已经把《能源法》列入立法计划,研究起草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记者:您刚刚提到我国石油企业应当“走出去”,如何实现这样的战略?

崔民选:石油企业“走出去”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一是通过贸易,购买期货和现货;二到海外开发,获取成品油,三是在国外建生产基地。按照这三种途径,目前,中国的一些能源企业正在积极拓展国外市场。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大石油公司更是加快了海外战略部署。

海外石油拓展的重点我认为应该放在中东地区,不仅因为中国企业介入具有一定优势,更因为这个地区的项目都比较好,储量多,开采成本低,应该有更多的接触。只是我们国家既懂专业、又懂阿拉伯语的人才比较缺乏,应在人才培养上投入更多的精力。

最近我国石油企业在海外的拓展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教训,一方面我国公司在相关海外收购方面的财务及法律经验有欠缺,要完成这种较大规模的收购确实难度很大。因此企业一定要减少盲目性,注意规避各种风险。风险有几个方面,一是市场风险,投资及收购本身不见得就能赚钱,而且收购过程中市场波动、汇率变化等存在不确定性;二是政治风险,如美国国会对中海油的调查。政治风险有时也跟外交相关。三是因经验不足或考虑不周而存在操作风险。

记者:国外的能源战略有些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崔民选: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能源战略,但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着眼于长远目标。比如,欧盟在即将公布的能源政策绿皮书中,建议在今后20年内投资6000亿欧元,织起一张“泛欧能源网”,通过欧盟国家能源的综合利用、调配来达到保障能源安全的目的;日本计划用25年时间,在2030年将石油依赖率从目前的50%减少到40%或者更低,将能源使用效率提高30%以上;而瑞典计划在15年后逐渐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不依靠石油的国家;美国的目标也十分清晰,即准备用20年时间以新能源替代中东石油进口量的75%。具体措施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反映出两个方向:一是寻找替代石油的能源;二是提高能效,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

从我国来看,应该坚持发改委的48字中长期发展规划,“节能优先,效率为本;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立足国内,开拓海外;统筹城乡,合理布局;依靠科技,创新体制;保护环境,保障安全”。在能源中长期规划中强调了要调整能源结构,加快发展核电、可再生能源和大力发展水电。 

记者:近些年来,“能源外交”正在成为我国外交政策的一个新动向,您如何看待我国的能源外交政策?

崔民选:国家之间争夺能源是很正常的。各国的能源需求在增长,从国际市场来看,能源供给还比较紧张。能源战略问题关系到国家安全,各国为了维护自己的长远发展,为了在未来的能源格局中处于主导地位,都会采取一系列手段,包括外交策略。我国的能源短缺,政府目前采取多种手段开拓新的能源渠道,开展与别国的能源合作,企业也到国外去投资、采购,这是一种很必要的行动。

从世界上来看,能源输出国越来越多地以能源为武器谋求国家政治、经济、安全利益;而能源进口国越来越重视通过外交运筹确保国家的能源安全。中国既是能源生产大国,又是能源进口大国;而在国际能源活动领域中国又是一位后到者。这种特殊的国情决定了能源外交对于中国更显重要。

记者:那么您认为中国目前在能源外交上在哪些方面比较容易面临冲突?

崔民选:容易产生冲突的地方我认为主要有三个:第一,美国在全球石油资源战略布局上掌握很大主动权,掌握着很多石油开采区域和运输线路等关键点,虽然中国在这些关键点上没办法和美国竞争,但出于其他原因,美国在能源方面对中国的遏制是非常明显的。第二,日本的能源严重依赖于海外,与中国在能源方面的争夺近些年来越来越激烈,从对俄罗斯石油管线的争夺,到对东海海域天然气勘探主权的较量,都是这一问题的反映。另外,近些年来发展越来越快的印度,对资源的需求量会保持强劲的增长,它频频地与俄罗斯、伊朗等产油大国签署能源方面的合作协议,必定会与中国产生竞争。

崔民选先生简历:

崔民选   男  1960年9月  经济学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经济技术研究咨询有限公司  

职务:董事长兼总经理

兼职:中国商业史学会   副会长  

首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   秘书长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    副秘书长

北京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高级经济顾问

南风化工集团          高级经济顾问

西南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高级顾问

北京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高级顾问

山西太原化工股份公司  高级顾问

山西亚宝药业股份公司  独立董事

上海中合资产管理公司  高级顾问

阅历:

曾先后在山西大学 中国社科院读学士 研究生 博士;曾在山西省报社、国家开发银行资产局等单位任职。

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与丰富的实践经验。

业绩:

1996-2000年

参与南风集团股份公司、太原化工股份公司、江苏凯诺科技股份公司等多家上市公司咨询与策划;在全国组织推广《南风内部市场化管理经验》,多次参与国家开发银行资产处置及其大型企业齐鲁石化等企业的重组改制工作,多次参与证券公司、投资公司合作咨询业务、

2001-2003年

组织策划广东亨达利公司收购广东国际信托大厦收购;组织海南第一投资集团受让中国通用集团2亿交通银行股权事宜;帮助横顺醋业股份公司整合中国醋业;主持兰花科创股份公司年薪制方案设计,并获得证券会认可;主持中国人保深圳管理模式策划;太原钢铁集团公司下属企业主辅分流改制等几十家公司的资产重组及资本运作事宜。

主要成果:

1、著作

《制度变迁与工业结构演进》   专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

《山西明星乡镇经济模式丛书》 主编      新华出版社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研究》     副主编    经济管理出版社

《金融担保实务全书》         著者      经济日报出版社

《煤城明珠》                 专著      新华出版社

《雁北重镇》                 合著      新华出版社

《中国投资经济概论》         副主编    中国经济出版社

《中国市场经济探索》         参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

《中国周边经济圈》           合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

《新兴的铝工业基地》         主编      新华出版社

《契约经济学》               合译      经济科学出版社

《跨世纪的中国区域经济》     参编      经济管理出版社

《当代金融辞典》             副主编    中国经济出版社

著作共12本    参著字数约200万字

2、论文:

"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构建"      《经济日报》   1998年4月

"外延式增长#粗放型经营"       《光明日报》   1996年6月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World Economy &China》             1997年2期

"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求是》     1998年17期

"我国企业规模效益比较与评价"     《中国工业经济》1998年5期

"我国工业结构的产权特性分析"     《管理现代化》  1998年

"八十年代工业结构变动研究"       《生产力研究》  1996年4期

"政府、企业与市场的关系"         《经济日报》    1996年

"南阳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述评"     《人民日报》    1997年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 1996年5期

"国有企业改革新思路"       《国有资产管理研究》 1996年6期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中国外资》1998年8期

"我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国际比较"   《生产力研究》   1997年7期

"我国技资体制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国情国力》1996年4期

"全球市场化加速世界经济增长"    《中国改革报》  1997年

"山西能源基地建设问题及对策分析"《能源基地建设》1996年

"西部经济崛起之路述评"          《人民日报》    1997年

"注重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新课题"    《经济日报》    1997年

"国有资金优先股权制的思考"      《生产力研究》  1998年

"车票涨价的经济学分析"          《中国贸易报》  1996年

"扶贫开发资金投放与使用之浅见"  《能源基地建设》 1997年

"外商对我投资的发展与布局变化"  《山西财大学报》1998年

"全球经济热点多"                《首都经济信息报》1996年

"借鉴鲁尔区经验.促进能源基地建设"《能源基地建设》 1997年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中国城市化道路"'《决策与信息》 1997年

"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经济与社会发展》1995年

"新型产业阶层经纪人论"       《科学研究成果文库》1995年

"产业结构调整的制度成因与趋势"《中外产业科技》   1997年

"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山西财院学报》   1996年

"我国债务融资的效应分析"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8年

论文约50余篇  

3、引用转载:

其中有6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八十年代工业结构变动研究"被《工业经济》首篇全文转载

"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被《工业经济》1996年第4期全文转载

"我国企业规模效益比较分析"被《工业经济》1998年第8期引用

"外延式增长手粗放型经营"被《社会主义经济与实践》1996年6期等。

4、课题及获奖情况: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

"国有经济的产业布局与资产重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青年项目

"百色市经济与社会发展(1996一-2010)规划"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经济技术中心课题

"平果县经济发展与铝工业基地建设" 同上

"山西区域经济丛书"      山西省"八五"规划重点课题

"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

"八十年代工业结构变动研究"获1994年山西财经学院优秀论文一等奖、

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论文奖。

"外延式增长手粗放型经营" 获山西社会科学联合会优秀论文奖

"借鉴鲁尔区经验,促进山西经济发展" 山西省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奖。

"我国企业规模效益比较与评价"获中国区域经济学会1998年度优秀论文一等奖

"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提交"全国资本市场与国企改革研讨会"论文

"山西能源基地建设问题及对策分析"提交1995年"山西能源结构调整研讨会" 

"全球市场化加速世界经济增长"     提交1997年度,"中国区域经济研讨会"

《山西明星乡镇经济模式丛书》曾受到国务院发展中心的重视,著名经济学家、原国务院发展中心主任马洪、孙尚清同志为该丛书题词,作序。

工程信息价直辖市工程信息价广东省工程信息价
文章字数:11930
点击数:2035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