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行业资讯新闻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15-08-25,来源:中国建材-商业资讯,作者:

电梯安全监管还要迈过“三道坎”

电梯安全问题日显突出    家住北京红莲南里某小区的田先生这几天特别烦恼,不为别的,就为这楼里的电梯,动不动就把人搁里面,三天两头还得修。18层的高楼,大热天的,爬上爬下,能不烦?其实田先生遇到的烦恼,很多人都有切身体会。    电梯作为高层建筑中的垂直交通工具,在给人们生活带来快捷和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安全隐患。    来自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电梯发生严重事故42起,死亡32人,伤16人,直接经济损失266.10万元。    “虽然电梯在平时运行中未发现群死群伤的事件,但一直都是我们监管的重点,因为电梯分布在城市密集人群中,一旦出事,轻则影响人们日常出行,重则酿成人员伤亡事故。”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局长张纲说。    也正是出于安全等方面的考虑,我国将电梯作为特种行业,对在运电梯建立了检测、检验、监督、管理机制,但是在操作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    根据统计分析,2005年因电梯设备本身质量问题(含非法制造安装)引发的严重事故6起;而因违章作业或操作不当引发的电梯严重事故高达23起;因未按规定检验或因客观原因无法实施检验,致使设备存在缺陷未及时发现引发的电梯严重事故3起;因安全附件失效或安全装置损坏引发的电梯严重事故6起;{TodayHot}因管理不到位引发的电梯严重事故4起。    截至2005年底,我国在用电梯已高达65.18万台。有关专家表示,随着我国在用电梯数量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电梯运行安全问题也将日显突出,电梯安全监管至少还要迈过“三道坎”。    变人工巡检为电子实时监控    电梯作为特种设备,世界各国对电梯运行安全有着严格的管理办法和规定。目前我国对在运电梯的监督检验工作,普遍采用年检许可制,定期年检合格后就可继续使用。    国家电梯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李守林说,从数理统计的角度来讲,这样的管理方法实际上只能反映电梯年检时的瞬时运行状态,很难反映在运电梯日常的综合运行指标及潜在隐患。    李守林认为,电梯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生产、安装、检验、维护、修理的每一过程,都直接影响着它的安全运行,如何对这一复杂过程进行记录、备案、检索,靠传统的人工处理已不现实。况且电梯用户及维修人员无法在离开电梯现场时得知电梯运行情况,无法及时发现电梯运行中不明显的故障和故障隐患。在李守林看来,一台电梯使用频率、上下载荷多大,平均跃层多少,这些数据靠人工是难以获得的。    而另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随着我国电梯数量骤增,特种设备监察人员则明显不足。以北京市为例,目前北京市注册登记电梯等特种设备14.6万台,特种设备监察人员却只有90名,远低于与世界发达国家每千部电梯就有一人监管的比例。事实上,在我国电梯运行情况要比在国外复杂的多,{HotTag}有些电梯一天的运行频率往往达到上千次,使用频率普遍偏高。    “要解决上述矛盾,其实也不是没有可能,”李守林介绍说,陕西亿丰电子工程公司与陕西省特种设备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联合开发的电梯运行安全追忆评估管理系统,通过安装在电梯上的实时数据采集前端,对电梯的工作情况实行24小时不间断地监视、记录、存储,并向管理中心进行数据远传,通过运行状态评估软件包,对电梯日常工作状态的分析、统计、评估,从而改变电梯定期检验检测为跟踪式检验检测,就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电梯安全运行动态管理。    “但遗憾的是,现在这一电子监管技术在全国运用得还不够普遍。”不过李守林相信,利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从传统的人工巡检到电子实时监控的转变,这是一种趋势,也是对电梯最有效的监管办法。    要更加关注在用电梯维保    中国电梯协会理事长任天笑说,“从生产源头上抓安全质量,这固然重要。但通过前面的数据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问题更多地是出在电梯使用环节,安全管理应该更加关注在用电梯,晃动、夹人、急停、停靠不到位……诸如此类的电梯安全隐患,多是由于对电梯疏于日常维修保养所致。”    “现在老旧电梯出事比较多,超期服役、年久失修也是重要原因。”张纲局长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也如此坦言。    很多国家都规定,电梯使用到一定年限要报废,但目前我国还没有电梯强制报废标准。一般企业设计电梯寿命为30年,可现实的情况却是“能多用几天,就多用几天”。    问题还在于,当前电梯产品技术进步很快,许多电梯运行多年,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安全要求。    然而现在这些电梯却有很多不在制造企业的维修和保护范围之内,有很多没有规范的物业管理和严密的维修和保养措施,无疑这也为电梯安全运行埋下了隐患。    据了解,2005年北京市对在用6万多台电梯进行了集中排查,结果发现有隐患的电梯就有800多台。这些有隐患的电梯有相当一部分的产权单位混乱不清,其中有一部电梯产权单位竟然涉及50多个单位。更让监管部门忧虑的是,现在拥有电梯产权的一些部门与单位对电梯“缺少费用维修不及时”已成为一种常态。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电梯监管部门及时向当地政府部门通报有关情况,争取取得他们的支持,对到期的坚决淘汰;对没到期的要加强电梯的维护保养。”张纲说,2005年北京市对这些有问题的电梯投入了2.7亿元,进行了集中整治和维保,以确保电梯运行的安全。    “同时,电梯企业也必须实行一条龙的售后服务,”任天笑还认为,电梯企业不但要有技术进步,而且要有业务拓展,要转变传统观念,改善行业结构,改变以制造为主业的做法,扩大安装和维护保修力量,加强售后服务,把为乘客提供万无一失的交通服务作为电梯行业的主业。“事实上,从国外经验看,这也是提高电梯安全可靠性减少运行事故的有效途径。”    “电梯”和“人”都要管    前面的统计还显示,2005年因违章作业或操作不当引发的电梯严重事故高达23起,超过全年严重事故一半以上。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电梯安全不仅是“电梯”的问题,更是“人”的问题,因此对“人”的监管不可小视。    按照国家关于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资格许可,电梯安全管理人员、电梯司机和电梯安装维修人员应当经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部门考核合格,取得国家统一格式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资格证书,方可从事相应岗位工作。那么现在又有多少人具有这种资格呢?    尽管截至2005年底我国在用电梯就已高达65.18万台,而且每年还在以20%的速度增加,但来自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的统计显示,目前经考核合格授予相应资格的电梯作业人员仅有10多万人。业内人士认为,和快速发展的电梯数量相比,我国无论是具有相应资格的电梯司机,还是安装维修人员都明显偏少。    业内人士还以电梯安装维修人员为例给记者进行了分析。据了解,目前从事电梯安装维修的主要有几方面人员:一是电梯制造商直属的维保公司;二是电梯制造商委托的维保公司;三是专门从事电梯安装、维护的公司;另外还有一些取得资质、有技术人员的物业管理公司直接对电梯进行维护保养。而任何资质都没有的所谓“维保”人员也不乏其数,保守估计约占30%。    问题是,这些人员中有两种情况也是不合法的:其一是公司没有资格证,但从业人员持有《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资格证》;其二是公司具备有相关的资格证,但从业人员没有《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资格证》。此外,还有些从一些电梯制造公司分流出来的人,虽有《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资格证》,但因已多年没有年审,当面对一些新技术问题时,往往手足无措。    有关专家据此指出,电梯维修保养市场混乱,“有牌”与“无牌”从业人员混杂,也是造成电梯安全隐患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要确保电梯运行安全和增强电梯环境人文关怀,除了对“电梯”实施有效监管外,还必须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升。

信息价直辖市信息价陕西省信息价
文章字数:3775
点击数:1975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