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行业资讯新闻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15-08-25,来源:中国建材-商业资讯,作者:

可感知的能源安全和被忽视的能源改革(上)

  上个世纪被称为"帝国主义瓜分资源",今天,随着廉价易开采石油储备的逐渐枯竭,"瓜分资源"的队伍中出现一张"新面孔",既不客气也不畏惧地与老牌石油公司同台表演,并引起骚动与惊恐。 

  中国"走出去"找油的根源是什么?

  "不惜成本"在"高风险地区"找油,是不是好的选择?

  到底是坚信"握在手中资源的拥有",还是相信"在石油市场中的获得"?

  中国的能源不安全到底是"实际的不安全"还是"惊慌"中放大了"感知的不安全"? 

  这些问题十分敏感,也是全球关注的焦点。

  仅仅十年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第三大国,对外国石油的依存度从不到1%上升到了48%,而且在新世纪的前5年能源需求量以{TodayHot}每年大约15%的速度增长。

  无人能够准确地估算中国进入以制造业、钢铁和汽车业为主导的重化工业时代,不断加速的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以及3356万汽车保有量的中国,未来对石油的需求到底是多少?

  强烈的"感知的不安全"从未有过地困扰着我们,使得近十年来"寻油"的脚步越走越快。而能源安全从根本上讲,是当我们需要能源时,应当是可获取的、价格合理的、并且与消费者的需求和环境的要求相符合的。这其中我们忽略了什么?

  在世界范围内,通常关于能源安全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石油安全问题上。为什么能源安全成为最热的话题?为什么老百姓或是政府决策者都对能源产生不安全感?而人们是通过事件来感知能源是否安全。

  中国面临一个被成熟的国际石油公司、西方工业国家以及不稳定的石油出口国所控制的全球能源市场,这个市场不稳定而且很残酷。围绕着中国对海外石油的可获性,除了油价上升之外,有两件事情拨动着敏感的神经,直接反映出中国对获得可靠的能源供应的脆弱性。

  一年前,中国的石油公司收购优尼科时所遭受的挫败仍旧历历在目,这种公开的非市场与商业性的"双重标准"、强化意识形态对立的尖锐措辞,以及美国在全球石油工业中的巨大影响,预示着中国公司的全球并购决不会是一帆风顺。 

  还有就是伊拉克战争,其改变了中国短期和长期进口石油的可获得性,排除了中国在伊拉克发展大型资产的可能,而美国及盟国的石油巨头更容易获取丰富的石油资源。

  2002年中国进口了6941万吨原油,但其中只有7%是通过铁路运输,主要是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进口的。中国进口石油的93%是{HotTag}通过海洋运输的。然而,在这通过海运的93%中,中国的油轮只运输了其中的10%,90%是通过外国船只运输的。这意味着,外国油轮运输了中国进口石油总量的83.7%。因此,对石油运输的有限控制毫无疑问地使中国的石油进口遭受各种中断的风险,尤其是在意外事故发生的时候,增加了对中国石油不安全的威胁。

  敏感的马六甲海峡一直困扰着中国。除了从委内瑞拉进口的石油外(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0.5%),中国进口的石油都必须经过马六甲海峡,大概在80%~85%。这条运输线最狭窄的地方只有1.5英里宽,除了随时都有船只相撞、搁浅或者石油泄漏的潜在危险之外,海盗袭击和潜在的恐怖袭击都有使海峡被迫关闭的风险,海上运输航线都在美国海军或者其盟国海军共同的巡逻监督下。

  对石油来源渠道的稳定性,中国本身难以把握,再加上能源市场已进入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孤立事件都有可能牵动石油市场发生动荡,从而有可能使中国处于被动状态。 

工程材料价
文章字数:1574
点击数:1947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