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行业资讯新闻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15-08-25,来源:中国建材-商业资讯,作者:

追踪宜兴日用陶瓷的发展轨迹

 前 言  

  大水缸、泡菜坛、紫砂锅……这些童年时随处可见的日用陶瓷如今早已淡出了多数陶都人的生活,成为以往岁月的一种象征。然而,前不久,当记者在市新大新陶瓷有限公司看到随处可见的龙饰均陶大缸、在市彩陶工艺厂看到成千上万只“整装待发”的陶瓷酒瓶时,真切地感受到宜兴日用陶瓷产业在经历了一段曲折之后依然昂扬的生命质态。 

      ———[追溯]七千年生生不息 

      陶都宜兴素以陶瓷门类众多、生产工艺独特而著称,而日用陶瓷无疑是陶瓷家族中的元老和主力,悠悠七千年制陶史,能够一以贯之的,非日用陶瓷莫属。从骆驼墩遗址等我市多处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发掘出的陶瓷残器和碎片表明,我们的祖先最早生产的就是日用陶瓷。当时,原始居民已掌握了烧造各类粗砂质、细泥质和制陶技术,这些陶器包括各式炊煮器和贮藏谷物、食物、汲水、盛水的容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先民已经生产出精美的几何印纹硬陶。到了秦汉,开始烧制釉陶,东汉时釉陶普遍烧制,日用青瓷器已具有相当的工艺{TodayHot}水准。宋代,宜兴陶窑分布较广,主要集中在两地,一是以丁蜀镇为中心,主要烧制缸、坛、钵等日用陶,一个以西渚镇的五圣庙为中心,主要烧制小型的盛水器皿“韩瓶”。进入明清,丁蜀镇内龙窑密布,有70多座大小龙窑。清代,宜兴已是全国日用粗陶的重点产区。1920年,龙缸出口东南亚国家,1948年,日用陶瓷年产量为1061万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龙窑逐渐被隧道窑替代,1958年之后,机械化生产逐步代替了纯手工操作,一批建筑在机械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大中型日用陶瓷企业相继诞生,我市的日用陶瓷生产进入了一个全盛的发展期。1983年,日用陶瓷年产量达到7237万件。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日用陶瓷生产也因遭遇到体制的束缚、生活条件改善以及替代品增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而日趋萎缩,众多国有企业也纷纷濒临破产的边缘。 

      ———[聚焦]伴随着时代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大浪淘沙般的洗礼和大刀阔斧的体制改革,近几年,我市一批以市场为导向的民营企业应运而生,目前全市日用陶瓷企业的数量接近70家,年产日用陶瓷1.6亿件,全年应税销售约占陶瓷产业总量的四分之一。从全盛时期的70%到目前的25%,这一比重变化的背后,是我市工业陶瓷和园林建筑陶瓷的异军突起,更重要的是我市日用陶瓷发展的转轨,开始不再单纯寻求量的扩张,而是走向了一条精细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创立于1955年的市彩陶工艺厂(时为市建华陶瓷厂)多年来一直是全市日用陶瓷行业的重量级企业,但真正成为业界的“领军人物”是在11年前,该厂开发了新一代产品———陶酒瓶系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只能生产大路货产品的彩陶厂同样在“喜新厌旧”的市场经济面前深受重创,企业领导意识到,企业乃至整个行业要走出困境,必须积极开发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新品。在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研后,他们将目标锁定在陶酒瓶上,通过技术革新,1995年,该厂研制出的第一批陶酒瓶以其独特的储存品质和极富特色的工艺造型在酿酒行业一炮打响。与传统的玻璃酒瓶相比,陶酒瓶不仅具有避光、密封性更好的特点,而且有利于酒液中酶的活跃,能促成酒液的继续醇化,使之更加醇厚香浓。因此,国酒{HotTag}茅台的陈年酒全部采用该厂生产的陶酒瓶。目前,他们的陶酒瓶已销往全国的100多家知名酒厂。 

  陶酒瓶的开发不仅让市彩陶厂获得了新生,也带动起整个日用陶瓷行业的发展。而日用陶瓷“开疆拓土”的坚强后盾,是科技力量的提档升级,创新让日用陶瓷从原来的“粗笨重”迅速向“精巧细”迈进。材质的改进和烧成技术的提高使产品改变了过去“十缸九漏”的现象,并具备了耐腐蚀、绿色环保等新优势。日用陶瓷的发展要伴随现代人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已成为一种新的追求。近几年,新大新陶瓷有限公司开发的酒坛、醋坛已成为现代人十分看好的“绿色包装”,不仅赢得了镇江恒顺集团等国内大型酿造企业的广泛青睐,而且还在国际市场成了抢手货。 

      ———[ 特写]传统工艺展新姿 

     前不久,市陶瓷协会制作了一部《缸、坛、盆、罐的交响———陶都宜兴日用陶瓷手工技艺实录》电视资料片。看着老艺人们捏泥条、打泥片的现场制作和陶工们集体滚大缸的壮观场面,记者们为传统工艺穿过岁月沧桑的恒久震撼力所折服。如果说功能性的完善让日用陶瓷有了适应现代生活的基础,那么工艺化的追求让日用陶瓷具备了提升生活品质的能力,这种能力大大增加了其文化附加值。 

  与其他陶瓷产地的注浆拉坯工艺不同,宜兴日用陶瓷的泥条盘筑、泥片镶接成型技法堪称一绝,并且和与之相连的干燥技法、施釉技法、烧成技法等形成了完整的制作体系和工艺流程,成为宜兴独有的陶瓷文化成就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独特的手工制作技法成熟于明清,世人瞩目的紫砂工艺便脱胎于此。与紫砂不同的是,日用陶瓷材质更丰富,除紫砂外,更有甲泥、白泥、嫩泥等原料,且需上釉,工序更为繁杂,需要集体配合完成。手工成型的日用陶瓷泥质紧密且经久耐用,但制作费时费力,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开始,成型工序开始由机械来完成,而整形、装饰、上釉等工序仍保留了手工特色,但一些异型产品的生产仍然需要全手工制作。 

  不仅如此,在崇尚个性化和原生态的今天,纯手工成型方法越来越受到关注。与机械化的克隆方式相比,手工成型的艺术创作空间更大,能最大程度地体现创作者个人的艺术意图,有着更为丰富的艺术形态。而且一件独一无二的作品往往因其稀缺性而备受追捧。正是出于对传统工艺的热爱和传承这一文化传统的责任感,市新大新公司专门成立了大师工作室,为的是将陶瓷手工制作技法原汁原味地予以保留并发扬光大,同时,通过外观、造型和装饰等工艺的创新,不断丰富日用陶瓷的艺术表现手段,使其成为有着较高审美价值的日用品。而丁蜀镇也十分看好这一手工工艺的文化影响力,决定将该公司即将建成的新厂作为蜀山风景区的一个景点,届时游客可以一睹陶瓷手工成型、堆花工艺以及滚缸“杂技”等绝活之奇妙。陶瓷生产加盟旅游产业,这不能不让人再次感叹古老文化的巨大魅力。 

     ——— [展望]铸造陶都“银名片” 

    宜兴陶瓷生产历史悠久、门类齐全、品种繁多,这使得宜兴的陶瓷文化既独特又丰富,而紫砂无疑是艺术成就最高的,如果说紫砂是陶都一张享誉全球的“金名片”,那么历史最为久远、制作工艺独特、兼具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日用陶瓷堪称陶都的“银名片”。打响这张极具潜质的“银名片”,是未来我市日用陶瓷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既然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那么功能的完善与工艺的提升就是其必然的发展方向。两者都离不开创新,而从长远看,后者的意义更为重大。 

  2004年秋,记者曾在北京参观了中法文化年之“百年经典———法国工业设计展”,展出的近一百年间由法国设计师设计的数千件工业产品,大到汽车、家具,小到首饰、茶具,无不体现了唯美的艺术理念,真是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由此想到,工业设计因其巨大的文化附加值而处在了工业制造链的高端,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的过程中,工业设计正在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无锡提出要建成国内一流的工业设计中心,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联系我市的日用陶瓷,在保持传统工艺特色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注重设计,是提升其价值的必由之路。郭沫若先生在《西江月》一词中写道:“土是有生之母,陶为人所化装。陶人与土配成双,天地阴阳酝酿。水火木金协调,宫商角徵交响,汇成陶海叹汪洋,真是森罗万象。”宜兴的日用陶瓷如能在功能的开发与审美的开掘方面不断前行,必将形成森罗万象的壮观景象。 

建筑造价信息直辖市建筑造价信息无锡市建筑造价信息
文章字数:3512
点击数:1791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