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行业资讯新闻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15-08-25,来源:中国建材-商业资讯,作者:

中国钢铁业的痛与痒

    在与国际铁矿石生产商经过了七个多月共计五轮的“拉锯式”谈判之后,以宝钢为代表的中国钢铁企业还是在日前放弃了自己所坚守的最后防线,并齐刷刷地被动接受了对方再次提价19%的蛮横要求。这样的结局带给中国钢铁企业的也许不仅仅是难以名状的扼腕长叹,更是深度审视和纠正自我的开始。    无奈的结局    那是一个至今还在滴血的记忆。2005年3月,中国钢铁企业在失去一切话语权的竞争生态中走进了陌生的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阵营。面对着淡水河谷(CVRD)、必和必拓(BHP),这些经过25年行业谈判摔打出来{TodayHot}的超级对手,中国钢企在没有任何招架之功中接受了对方提价71.5%的市场安排。    “不能忘记历史,但也不能被历史所摧毁。”面对着国际铁矿石巨头们今年再度架起的价格屠刀,雷马克在《西线无战事》中的那句经典语录几乎成为了中国钢企所恪守的信条。为了能够影响谈判结果,中国政府和钢铁企业几乎使出了浑身解数:成立了以宝钢为谈判代表,由16家钢铁企业参加的中国钢协进口铁矿石工作委员执委会,以协调企业间不同的谈判诉求;由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挂帅,牵手巴西成立了中巴高层能源协调与合作委员会,以对谈判形成有力的策应;当谈判进入胶着状态时,中国商务部顶着国际舆论质疑的压力公开向CVRA、BHP等强烈喊话……所有这一切只为着一个目标:将“中国声音”变成{HotTag}“中国价格”。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老辣而狡猾的谈判对手一方面与态度强硬的中国企业打起了时间战和心理战,另一方面又转身与欧美、日韩钢铁企业频繁接触,并采取了各个击破、分而食之的进攻策略。第一个向CVRD“缴械投降”的是欧洲最大的钢铁企业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按照双方达成的协议,蒂森—克虏伯接受了对方19%的提价要求。紧接着,新日铁、阿塞洛、韩国浦项等国际知名钢铁生产商相继俯首称臣,中国钢铁企业在“骨牌效应”中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孤岛”。    国际市场中铁矿石谈判遵循着这样一种惯例:当任一供需方就铁矿石价格达成协议后,其他供需方皆以此价格作为参照。的确,相对于第一次谈判,中国钢企在与对手展开的新一轮过招中展示出了较为成熟的谈判技巧和强大的掰腕力量,但这并不等于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回合就可以改变几十年形成的国际游戏规则。在拿下了一个又一个比中国钢企更老道的谈判对手后,CVRD向中国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中国企业马上接受涨价,否则将把原定销往中国的铁矿石转卖到其他国家。中国钢铁企业除了接受19%的涨价事实之外已经没有退路。    反复受伤的中国钢企太需要得到抚慰和鼓励了。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第一个向中国钢铁企业发出安抚信息的竟然是向中方出手最狠的CVRD。该公司铁矿石部的执行主管近日接受国外媒体采访时说,按照中国的采购量,中国明年可以制定铁矿石基准价格。其言辞凿凿,好不感人。然而,就是这种纯粹做秀式的空头许诺,却引来了国内不少权威媒体和人士的纷纷附和。他们普遍幼稚地认为,中国是全球铁矿石的最大进口国,明年的谈判,中国就会以老大的身份出现,中国钢铁企业完全可以拿到铁矿石价格的“发球权”。    诸如此类的设想作为一种长期的目标也许无可厚非,但要在短期内改变中国钢铁企业受制于人的命运,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可能。    作为铁矿石价格年年看涨的最大受益者,铁矿石生产商肯定不会轻易放弃手中可以支配市场的权力。资料显示,仅2005年,澳大利亚的力拓(Tinto)公司的利润增长就达204%,BHP净利润同比增长48%,而包括CVRD在内的世界三大铁矿石巨头,在全球所获得的利润中有约60%来自中国,如此丰盛的资源大餐是他们任何一方都不会轻易错过的。显然,在今后与中国的谈判中,这些既得利益者只会加大要价的筹码,而不会给中国钢企留出任何可以夺权的机会。    不错,中国确实是最大的铁矿石需求者,但这并不等于中国钢企就具备了最终左右铁矿石价格的权力。相反,正是中国钢铁产量爆发式增长对铁矿石产生的巨大需求,为对方制造了可以催涨价格的空间。据预测,2010年世界海运铁矿石需求量9.45亿吨,其中中国进口铁矿石5.24亿吨。需求增加必然拉动价格的上升,这一不可颠覆的经济学原理也在不断强化未来铁矿石价格谈判中卖方市场的力量。    即使我们不考虑需求,仅从供给因素分析,中国钢铁企业所面临的谈判变数同样也不乐观。目前全球铁矿石产量的74%为三大巨头所控制,而且这种情况还会继续恶化。研究表明,2010年全球铁矿石供应量9.38亿吨,其中三大铁矿巨头占供应增量的78%。只要这种市场垄断状况不被改写,铁矿石生产商要价的资本就不会轻易地被削弱。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未来铁矿石价格博弈之中,中国钢铁企业要与对手进行更加艰苦的鏖战。    滴血的梦魇    不断地遭遇盘剥,不断地饮恨含悲。中国钢铁企业在国际铁矿石价格的上涨行情之中,似乎从来没有过上一天轻松的日子。2005年铁矿石谈判的告败,中国为此支付了高达57亿美元的额外账单,中国钢铁企业出现了34.43%的大面积亏损,全行业利润急剧下降约30%。    同样残酷的结果在今天得到了复制。有人用19%的新增价码为中国钢企算了一笔明细账:2005年,铁矿石原离岸价平均为36美元/吨,但涨价之后每吨增加了6.84美元,若以2006年合约年度进口2亿吨长单矿石量为基准,国内钢铁行业将因此多支付矿石成本13.7亿美元。    不仅如此,在过去几个月中,中国钢铁企业形成的两大市场兴奋点,会因铁矿石价格的上涨一扫而光。2006年国际铁矿石海运价格比往年同期下降了近一半的幅度,全年可以为中国钢铁企业节约运输成本约4亿美元,但现在看来,这部分还未到手的利润将为铁矿石的涨价力量所蚕食。无独有偶,受国内需求拉动,国内钢材在过去数月中出现了6%至8%的上涨行情,可现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尚未捂热的钞票被他人掳掠而去。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由于去年铁矿石价格上涨给中国钢铁工业造成的创伤面尚未完全修复,加之新一轮上涨力量的冲击,国内钢企的预期赢利能力将被大大弱化。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月度形势报告显示,在去年钢铁行业全线亏损的基础上,今年1~5月份,我国钢铁行业的利润再次同比下降37.4%。来自中国证监会的统计资料也表明,今年前5个月,全国绝大部分钢铁上市公司收入下滑10~25%,其主营业务利润率同比下降50%左右。由于新的铁矿石价格倒推到今年4月1日开始执行,在上涨因素的作用之下,国内钢铁业未来发生“重灾”的可能性不能说没有。    留给中国钢铁工业的唯一出路就是通过提高钢材价格稀释铁矿石的涨价压力。不过,如前所述,由于钢价在过去几个月中已经出现了一定幅度的扬升,因此其继续大涨的空间十分有限。另外,与去年相比,今年铁矿石价格上涨的幅度虽然要小得多,但就是在铁矿石上涨了71.5%的行情下,国内钢价出现数月的下跌,直到9个月之后才开始回稳。因此,今年是否还会出现如同往年一样的变数,这是直接影响着钢铁企业市场命运的问题。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排除一切偶然性因素,即使钢铁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还拥有价格操作的工具和上升的空间,但作为钢材价格进一步上升的接棒者,国内的许多行业都将承受钢铁行业的价格转移之痛:    ● 造船业:以中国大量制造的17.5万吨散货船为例,其船身要用到2.3万吨的钢板,钢板采购成本在整船成本当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如果钢铁企业只转移一半的价格上涨因素,该类船只的制造成本将提高1/5。不仅如此,中国造船业的毛利润目前不足10%,而且行业需求正步入下降阶段。因此,上游任何原材料价材料价格的上升运动都可能将其打回到零利润的尴尬状态。    ● 工程机械:钢材在工程机械行业原料成本中所占比例较高,部分企业已经达到90%以上,平均在70%左右,因此钢铁价格上涨对机械行业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成本方面。以三一重工为例,据其月度报告显示,受钢材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今年前5个月其综合毛利率同比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    ● 家电业:以钢材等为代表的关键性原材料成本至少占据白色家电整机成本的三分之一,因此,钢材价格的起落将直接牵动着家电企业的生产利润。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家电行业的利润一直处于下滑状态,至今年5月底,全行业利润增速为-6.4%,这种情况将随着钢价的上涨继续恶化。    ● 汽车制造:资料表明,一辆轿车重量的近70%是钢铁,商用车、重型卡车和大客车更是浑身钢筋铁骨,因此,钢材价格上涨将使目前平均利润只有4%的中国汽车业日子更加难熬。    ● 房地产:钢材涨价对下游的房地产业将产生直接的“传导效应”。专家分析,以用钢量较少的砖混结构房屋计算,每平方米用钢量在10~30公斤之间,而框架结构的房屋用钢量则较大,每平方米用钢量在40~50公斤之间。因此业内人士认为,一吨钢材每涨100元,房地产开发成本每平米就上涨10元。当然,房地产开发商绝对不会将价格风险锁定在自己的身上,其一贯做法就是推高成品房价格。诚如此,其很可能销蚀目前试图打压过高房价的宏观调控力量,从而增大房价进一步上涨的危险性。    当然,生产资料的价格运动过程不会仅仅停留在其本身。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日前警示,进口铁矿石涨价带来的连锁反应,可能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增大通货膨胀。虽然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经济数据显示1~5月份CPI上涨幅度只有1.2%,但在笔者看来,由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居民消费类价格并不包括房地产价格在内,而铁矿石、钢材价格的上涨对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推动也是显而易见,因此,目前的通货膨胀存在着被低估的嫌疑。不仅如此,由于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最后传导到消费资料一般需要3~4个月的时间,因此铁矿石以及钢材价格上扬对于CPI的实质性影响还在后面。    靠自己张扬话语权    作为上个世纪50~80年代世界钢铁业重心的欧盟和日本,在长达30年的时间内一直共同垄断着与国际铁矿石生产商的谈判权。这种局面直到2005年才被中国改写。但按照惯例,国际铁矿石生产商与欧洲、日本等国的谈判往往在中国之前进行,而且日本历来被看成是亚洲国家的重要“代表”,与日本谈判达成的价格也被确定为铁矿石生产商对亚洲地区的最后供应价格。也正是如此,中国钢铁企业含恨而又无奈地接受了铁矿石生产商对自己第一次的蛮横“绑架(价)”。    愤懑之中的中国钢企攥紧了颠覆传统游戏规则的拳头,而且这种欲望伴随着中国钢铁产量和铁矿石进口的放量增长在不断地膨胀。资料显示,2005年,中国钢铁产量是3.4亿吨,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相应进口铁矿石2.75亿吨,占全球铁矿石海运贸易量的43%,占亚洲进口量的70%左右。无论从哪一个方面分析,国际钢铁及其原料市场都不应该忽略来自中国的声音。但是,正当国内许多人对于新一轮铁矿石谈判充满胜算希望时,失败再一次降临到我们的头上。    中国已经取得了博弈对手的谈判席位,但中国却缺乏撼动国际铁矿石价格市场的话语权——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参与谈判的代表企业,抑或是专家学者,他们在分析中方再度落败的原因时,得出的结论竟然出奇地一致。以此为基础对问题进行深入地探究,我们也不难发现,真正弱化和肢解中国谈判话语权力量的,则是中国钢铁行业十分松散的组织结构。    资料显示,2005年,我国排名前5位的钢铁企业总产量占全国钢产量的21%,而俄罗斯是79%,日本是64%,欧盟是74%,韩国仅浦项一个企业就占据了韩国65%的份额,而法国的阿赛洛钢铁公司几乎囊括了法国的钢铁生产,但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宝钢也只有2200万吨左右,占全国总量的比例仅为7.8%。    中国钢企布局的乱象直接恶化了铁矿石进口的供需矛盾。“十五”期间,我国钢铁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00亿元,是此前中国钢铁工业48年间总投资的1.3倍,而且这种投资膨胀势头至今仍在蔓延。巨大的产能需要进口大量的矿石,这是谁都知道的中国底牌。而值得注意的是,进口到中国的铁矿石有很大一部分被用来制造钢坯、钢锭等粗钢产品,而生产这些钢铁初级产品的用户都是高耗能、高污染、面临淘汰的小企业,作为初级产品的钢坯如果大量出口,铁矿石供需的矛盾就势必被进一步放大。   商业谈判不仅是斗智斗勇,更是参与方实力的较量。尽管参与谈判的宝钢等16家代表企业在钢铁行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却很难保证国内上千家企业能够“用一个声音说话”。实际上,就在宝钢和外方谈判胶着之时,国内就有些中小企业和铁矿石贸易商与国外铁矿石供应商“眉来眼去”,他们大量进口铁矿石的囤货行为导致了现货价格攀升,无形之中增加了谈判的难度。    值得注意的是,从来不参与国际定价的印度铁矿石,也在最近两年与中国钢企红红火火地做起了生意。由于多如牛毛的中小钢厂没有能力和资历“挤上”中国对澳、巴的谈判桌,以长期协议的价格去购买铁矿石,因此他们只能以零买零卖的形式现价采购印度的铁矿石。尽管印度的铁矿石品位较低,却成为了继澳大利亚之后中国进口矿的第二大卖方。甚至整个2005年,印度矿以高于澳矿近50%的价格横行中国市场。这种畸形的市场生态,让澳大利亚和巴西矿石企业分外眼红,并坚定了向中国钢企大胆索价的决心。    不仅如此,中国钢铁阵营中,企业间十分微妙的商业关系也给铁矿石生产商制造了有利可图的机会。在国内目前实行进口铁矿石的双重定价体系中,大型钢铁企业依靠同国外铁矿石巨头签署长期协议,从而能拿到优惠价,于是他们进口了远远超过实际需求的矿石,多余部分就囤积居奇,以高价卖给小钢厂和多如牛毛的经销商,从而哄抬了矿价。这种不正常的价格也刺激了国际市场卖家的胃口。    中国钢铁企业要想彻底摆脱受制于人和屡遭宰割的被动与尴尬,必须进行产业组织的重新架构,提高行业的规模和集中度。值得庆幸地是,根据《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要求,我国将在2006年底淘汰所有200立方米以下的小高炉,列入淘汰目录的生铁产能达到4300万吨以上,可相应减少铁矿石需求6000万吨左右。宏观产业政策有序诱导,同时市场主导产业重组的力量日益上升到主导地位。前不久,宝钢集团及旗下企业在证券市场上大手笔增持了18家公司近8亿元A股,这8亿元新增投资中有6亿元落在了钢铁股身上。而根据最新的资料显示,宝钢系已经合计持有邯钢超过10%的股权或相关权利,当然,宝钢不仅仅持有邯钢,其在二级市场上吃进多家地方大型钢企股权的现象也频繁发生。多路力量打造出的不仅是未来中国钢铁企业的巨人般身躯,而且定能聚合成撼动国际铁矿石价格的“中国声音”。    打通上游渠道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拿来主义”在任何时候都要付出代价。于是,许多人发问,为什么中国钢铁企业不能放弃使用国外铁矿石,而转为采购国内铁矿石原料呢?的确,中国铁矿石资源并不贫瘠。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已探明2034处铁矿石产地,铁矿石资源量581.19亿吨,居世界第四位;不仅如此,在原有铁矿加大产量的基础上,今年我国又有四处年产500万吨铁矿石的建设项目建成投产,还有两处600万到700万吨采选项目正在建设中。但是,中国的铁矿绝大多数是属于低品位资源,其平均品位仅为33%,比国际上铁矿石要低11个百分点。同时,已经探明的铁矿石储量中97%为贫矿,品位大于50%的富矿只占2.7%。中国钢铁要想以优质的形象在残酷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未来很长时间内的确不能摆脱对境外铁矿石的强烈依赖。    然而,这种资源禀赋的不平衡性并不等于中国只能永远处于仰人鼻息的境地。“不能打败它,那就加入它!”《黑客帝国Ⅲ》中主人公反复咀嚼的台词,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钥匙。研究发现,与中国一样对国际铁矿石保持高度依赖的日本尽管屡屡接受了铁矿石生产商的不公平协议,但日本钢铁企业却处变不惊,甚至毫发无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钢企早已深入到了上游产业的腹地,并形成了一种资源互补机制。根据国际金属和矿产工业的权威机构AME提供的资料,在澳大利亚24个主要的铁矿中,8个有日本公司直接参股,其余的16个铁矿,日本的企业也间接参股;在巴西的22个铁矿中,日本公司同样有参股。而在这次旷日持久的铁矿石谈判中,印度最大的私营铁矿石出口商Sesa Goa公司把供应给日本客户的铁矿石价格上调19%,但是,三井物产拥有Sesa Goa公司51%的股份。墙内损失墙外补。日本钢铁企业固然要为铁矿石的涨价痛苦埋单,但转身又可以从投资的矿山中快乐数钱。    实际上,日本的榜样得到欧洲钢铁企业的纷纷学习。前不久,蒂森-克虏伯与CVRD达成协议,双方将在巴西联手建起一座年产500万吨的板坯厂,预计2009年初投产。CVRD和蒂森-克虏伯的此次合作无疑为欧洲铁矿石的稳定供应提供了市场保障。    作为世界铁矿石最大需求方,中国钢铁业有着向上游产业扩张的独一无二的市场优势。专家认为,如果中国钢铁业在未来几年内大力投资铁矿业,能够掌握约1亿吨铁矿供应增量,将从根本上打破铁矿石供求格局,增加中方铁矿石谈判的筹码,大大提高议价能力。而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就是,在目前以三大铁矿巨头为主、已落实投资的2.7亿吨项目之外,澳大利亚还有超过2.31亿吨、总投资约150亿美元的铁矿项目,由于勘探、资金及市场等种种原因,大多数还未进入开发阶段,这些项目应当是中国钢铁业进军铁矿业的首选项目。    当然,国内许多钢铁企业已经纷纷迈开了进军境外铁矿的步伐,如首钢、唐钢和马钢等已在澳洲投资建设了9个铁矿石项目,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总公司等企业日前联手取得了非洲加蓬储量5亿吨以上的贝林加铁矿项目。与此同时,中信泰富也买下了西澳大利亚一个总储量可达60亿吨的铁矿山。但专家指出,目前中国钢企在国外矿山直接参与开发的铁矿石量只占进口量的21%,只有境外开采的铁矿石占到了进口比例的50%,才能使中国钢铁企业的市场需求优势转换成市场开发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进一步垄断全球铁矿石供给市场,国际铁矿石三大巨头也不约而同地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据悉,Tinto与BHP在日前已相继进军铁矿石储量达200亿吨的俄罗斯市场,并与俄罗斯最大的矿产公司诺里尔斯克公司签署合作采矿的协议。有关专家强调,铁矿石储量达170多亿吨的非洲,也可能成为铁矿石巨头们蚕食的下一个目标。速度决定未来,留给中国钢铁企业布局全球铁矿石资源的时间已经不多。

建材预算价
文章字数:8548
点击数:1882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