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行业资讯新闻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15-08-25,来源:中国建材-商业资讯,作者:

钢铁业:没有市场如何换技术

    中国钢铁企业除了散而小,没有规模以及成本偏高之外,最主要的是结构性矛盾。在中国巨大的产量之下,90%为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这种结构性矛盾在高利润、高技术含量产品上表现尤为突出。但从其他产业对钢铁需求的角度,随着竞争的激烈以及产业升级的需要,对钢铁类原材料的技术水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其实这也正是用“市场”换“技术”的原因所在。不幸的是,这条道路并非坦途。    一、 技术之痛:米塔尔20亿买走了什么{TodayHot}                        华菱在2004年启动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按照计划,最大的三个项目技改金额达到52亿,众所周知,钢厂改造项目周期长,许多项目将延续至2006年甚至更长的周期,改造对设备、技术产生巨大的需求,2005年,该公司投入达76.33亿,而同期,规模远远不能相谈并论的宝钢当年剔除收购因素,技改才64亿元。规模相差无几的唐钢,2005年度在建工程才新增35亿元。规模相当的韶钢,在建工程投入更少,2005年投资只有24亿元,相比之下,华菱的投资数额惊人,招风引雨也不在话下。国内钢铁公司的技术、设备基本来源国外,如莱钢的生产线就是由日本新日铁制造,如此大的技改项目让全世界钢铁企业垂涎三尺。    最后,这个蛋糕落入米塔尔手中。这与其熟悉中国国情息息相关,米塔尔善于跟政府打交道,并与之建立良好关系。对华菱管线的参股,就是湖南省政府牵线。而在双方达成协议以后,米塔尔还向湖南省的中南大学捐款500万美元,资助贫困大学生就学,一下子让他腰杆子直了起来。第二步就是抓住官员招商引资的心态,入股华菱。外界对4.31元的入股价格一直津津乐道,好象米塔尔就是傻子,给耍了一回,这是一种无知的认识。在米塔尔看来,能拿下华菱技改的单子,区区二十亿又算什么呢。    米塔尔入股后,就马不停蹄地开展活动,恨不得一口气把华菱的现金掏光,当即签下了六条生产线和多个整合的项目,根据双方的合作协议,米塔尔将为华菱管线提供热镀铝锌钢板、优质线棒材等6大技术,帮助华菱管线改善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档次,增强核心竞争力。在米塔尔的主导下,技改热火朝天,2004年,技改投入才40亿,米塔尔入股后的2005年,居然几乎翻倍,{HotTag}达到76.33亿元,其野心裸露无遗。    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期望米塔尔塌塌实实做好华菱的梦想最终只能成了许多人的一厢情愿。2004年,华凌这个年销售额两百亿钢厂只计划投资50亿元进行技术改造,在2004年投入40亿后,2005年一鼓作气攀上76.33亿元的高峰。几个重点项目无不远远超出预算,湘钢的精品工程,原来是3.2亿元的计划,后来演变为一个浩大的工程,2005年投入就达到30.9亿;钢管项目,13.86亿元的计划,2003-2005年投入已经超17亿,仍未完工;涟钢项目,越投越大,2005年投资超出前两年的总和。    种种迹象表明,预算控制已经失效,投资一发不可收拾,这是一个无底洞。公司高层也承认,投资过大给资金带来巨大的压力。2004年,该公司刚刚完成20亿元可转债的融资,今年又迫不可待地发行20亿融资券,公司最新的负债率已接近70%,如果把20亿融资金券算入,将会更高。一季度,该公司的财务费用就达1.37亿,同比翻了一倍多,这还不包括资本化的利息,按照借款用途,华菱大部分负债资本化,按照市场利率计算,华菱今年要偿还的利息不少于15亿,这个数字接近2005年全年利润的三倍,这一切的背后,只有米塔尔在偷笑。                二、 同一事件的不同视角                        有鉴于此,宝钢集团总经理徐乐江在郑州举办的2006年中国企业500强发布暨高层论坛上的发言引起了广泛关注,他说,后发优势并不等于持续竞争优势,单纯依靠引进装备,以市场换技术,买不来也换不来属于企业自身的能力。其实有关市场换技术的讨论,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关于市场换技术的弊病也有很多,首先是市场让出去了,但技术却没有换来;即使换来,不是不入流的技术也是二流技术,没有最先进的核心技术;大规模引进不但没有加强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反而侵蚀了我们自主创新的基础,如此等等。但是,问题恐怕没有这么简单。    中国明确提出市场换技术的政策,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一个封闭的经济体,要想在短时间里赶上全球化的列车,提升企业和国家的竞争力,首先遇到的一个现实问题是,拿什么来与外资交换,吸引他们进来。在当时,只有市场。撇开这点不谈,既然要实行市场经济,也就暗含着不得不开放市场。因为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竞争的经济。即使别人不给技术和管理,国内的市场也不能封闭起来。何况,假如别人不给先进技术就不让外国的商品、资本进来,那自己的商品、资本还出不出去?换言之,在全球化时代和实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放开本国的市场是必然的。    况且我国钢铁产业的高端产品与国外存在差距是不争的事实。我国进口的钢材产品中,大路货居多,而高端产品较少。资料显示,目前我国进口的2000万吨钢材中,有80%为板材,而高附加值、高性能产品如冷轧板仍然满足不了国内需求。否则2004年8月,宝钢股份与新日铁、安赛乐在上海合资设立高等级汽车板公司也就不会成行。想当年,宝钢一期工程引进了全套国外的先进设备、技术、管理,使我国钢铁生产技术水平迅速得到了提升,也使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少走不少的弯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一下缩短了很多。平心静气地看,目前中国没有宝钢,中国的钢铁生产设备、技术、产品,甚至观念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会有多大。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有几个中型或大型钢铁企业与国外企业比如米塔尔购并重组不是坏事。技术的重要性人所共知,苛责市场没有换来技术与事无补。市场换技术战略没有达到目的,这是一个结果,国内需要反思,但如果把这个战略一棍子打死,全盘否定,却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以“市场”换“技术”是中国难以超越的历史阶段,而历史的限制是无法超越的。    三、外资的中国之道    近些年,国外钢铁工业已经完成结构调整、专业分工、技术升级,正处于企业购并、资源整合阶段,规模扩张已从发达国家转向以亚洲为主的发展中国家,日本、韩国及欧洲国家的大型钢铁企业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开发核心技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等方式,巩固自身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并借助规模、资金、专有技术、服务网络等优势,通过出口装备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技术,获得高额利润。    虽然2006年中国钢铁净出口增长速度惊人,并有可能成为全球头号钢铁产品出口国家,但与4亿吨的国内消费量相比,出口需求仅占中国总需求的很少部分;出口量也只占同期产量的很少部分,所以进入中国钢铁高端市场已成为外资们的共同目标。    2004年3月1日,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与武钢、马钢、沙钢、唐钢等四家钢铁企业合资设立乌伊拉拉公司;2004年4月,全球最大的彩涂钢板生产企业之一的博思格落户苏州工业园,总投资约合18亿元人民币;2004年6月,德国蒂森克虏伯钢铁公司与鞍钢集团共同投资1.8亿美元建设的年产40万吨热镀锌板项目开业;2004年8月,世界三大钢铁巨头宝钢股份、新日铁和安赛乐在中国上海合资设立高等级汽车板公司,投资总额为65亿元人民币;2005年4月,德国蒂森克虏伯汽车股份公司投资1500万欧元兴建的蒂森克虏伯发动机(大连)有限公司在大连开发区奠基。    此外,莱钢与安赛乐联姻一事尚在进行中。除了直接投资建厂,钢铁巨头还在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世界一流的电炉炼钢设备制造商之一——意大利得兴公司在亚洲的制造基地选定天津塘沽。    目前的现实情况是,中国境内无论是大钢厂、还是小钢厂都在与外资企业接触。米塔尔还试图购下包钢集团49%的股份,日本JFE和广钢的合资项目也已投产,并有增资扩产的计划。想要分食中国钢铁业蛋糕的还不止是国外钢铁巨头,在国际市场上拥有绝对垄断地位的三大铁矿石巨头——巴西淡水河谷矿业公司、澳大利亚必和必拓矿业公司以及力拓矿业公司也想分杯羹。三大铁矿石供应商正在介入中国钢铁企业的整合进程,以给其新增的巨大产能寻求稳定客户,从而获得新的利润源泉。实际上,国内钢铁企业和国外铁矿供应商之间目前正在形成战略联盟,即在现有长期供货协议的基础上,探索相互持股或共同开发铁矿的合作途径。此举将对中国钢铁业的产业重组及铁矿石现货市场产生巨大影响。从表面上看,可能降低市场价格波动幅度;从深层次看,将改变全球铁矿石供应的现有格局,加剧铁矿石供应的垄断现状。    任何资本都是逐利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就是希望能有更多赚取利润的空间和机会。眼下,这个空间受市场的变动和政策的影响,和原先的顺畅相比多了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但外资并未彻底放下这个市场。仅就中国而言,内需还有很大的空间,这个机会对外资也会有足够的吸引力。    外资,不会轻言放弃中国市场,此间的机会就是,钢铁业可以用市场换来技术,关键在操作。

建设造价信息直辖市建设造价信息湖南省建设造价信息
文章字数:4337
点击数:1729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