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行业资讯新闻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20-03-24,来源:建筑培训,作者:

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第1篇:欧姆定律 教学设计

欧姆定律 教学设计

:本节教材内容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欧姆定律,二是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关于欧姆定律,课本中先用演示实验探究了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并通过U-I图像处理的方法得到电流与电压的正比关系,由斜率的意义定义了电阻。在此基础上,得到欧姆定律的公式及表述。对导体伏安特性曲线的研究,尤其是测绘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使学生对欧姆定律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具体。

: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欧姆定律,对欧姆定律已有一定的认识,本节课要让学生对欧姆定律有一个更详细、更深层次的认识。由于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所以在演示实验部分和理论讲解部分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一)、知识与技能

1、熟悉控制变量法和图像法处理问题,进一步体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知道什么是电阻以及电阻的单位.

2、理解并掌握欧姆定律,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电路的问题。

3、通过测绘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掌握和用分压电路改变电压的基本技能;知道伏安特性曲线,知道线性元件和非线性元件,学会一般元件伏安特性曲线的测绘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知道电流的大小的决定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2、运用图像法处理,培养学生用数字进行逻辑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介绍欧姆的生平,以及“欧姆定律”的建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在逆境中战胜困难的坚强性格。

2、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勤于动脑以及规范操作的良好实验素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的科学态度。

重点:

1、欧姆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及适用条件。

2、欧姆定律的应用。

3、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

难点:

1、根据电路图会实物图的连接,或根据实物图的连接会画路图。

2、理解伏安特性曲线的物理意义。

:通过演示实验和实验向学生展示实验的魅力,让学生知道物理应属于一门实验科学。在演示实验和课件的帮助下引导学生逐步得出欧姆定律以及电阻的定义和表达式。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学习了欧姆定律的一些基础知识,今天我们要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的学习欧姆定律的有关知识。

二、讲授新课

新课导语: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导体中产生电流的条件是导体两端有电压,那么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通过演示实验探究这个问题。

(一): 通过大屏幕投影出教材图2.3-1。并分组按此图进行实物连接。 教师: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你的实验设计思路和原理。

学生:先按教材上的电路图进行实物连接。实验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用电流表测出导体A的电流,用电压表测出导体A两端的电压。通过改变滑片P的位置,从而改变A两端的电压。这样可以得到几组关于导体A两端的电压、电流的数据。用导体B替换A,重复上面的实验。 (教师简单介绍关于滑动变阻器的分压接法和限流式接法,知道采用分压式接法目的是让导体A两端的电压变化范围大即可。)

数据处理:实验数据表格。

教师设问:对实验数据应如何处理,并找到U、I关系呢?

引导学生回忆前面讲过的探究小车加速度的实验,利用v- t图像来找加速度定义式的实验处理方法---即图像法。然后让学生建立图像,纵轴表示电压U,用横轴表示电流I,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描出相应的点。根据这些点是否在一条直线上,来研究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的关系。

教师:请一位同学上黑板作U-I图线。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作。并总结规律。 学生:作图

学生: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同一导体的U-I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图像。 教师设问:根据数学知识U-I有哪些特点呢?

学生讨论:同一导体U与I的比值不变,不同的导体U与I的比值一般不同。 教师设问:U与I的比值反映了导体的一种什么属性呢?

同学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这个比值反映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且只与导体本身的性质有关。这个比值可以写成R=U/I.

(二)

师生互动得出电阻的定义:电压与电流的比值R=U/I反映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做导体的电阻。 让学生将上式变形得I=U/R;让学生说明I与U、R的关系I与U成正比、与R成反比,从而得出欧姆定律。

教师设问:根据欧姆定律I=U/R得R=U/I,能否说导体的电阻R跟导体两端的电压U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I成反比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忆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的特点。例如 E=F/q。

理解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重要性。

让学生得出电阻的国际单位欧姆,简称欧姆,符号Ω。还有千欧(KΩ)和兆欧(MΩ):1 KΩ=103 Ω 1 MΩ=106Ω

教师设问:1Ω的物理定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如果在某段导体两端加上1V的电压,通过导体的电流是1A,这段导体的电阻就是1Ω。所以1Ω=1V/A.学生总结出欧姆定律的适用条件:纯电阻电路,如金属导体和电解液。对于含有电动机等的非电阻电路不适用。

在此强调纯电阻电路和非纯电阻电路的特点。 教师设问:除金属导体A、B外,像晶体二极管这种半导体、气体导体的U-I图像是否也是一条直线呢?

(三):

再次回到步骤一的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给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下定义:以纵轴表示电流I,横轴表示电压U,画出I-U图像叫做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如教材图2.3-3所示。

教师设问:在I-U图像中,图像的斜率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师生讨论:在I-U图像中,图像的斜率k=I/U=1/R,图像的斜率越大电阻越小。

再引导学生分析出金属导体、电解质溶液的伏安特性曲线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而对于气体导体、半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不是一条直线。如教材图2.3-5所示。

由学生得出伏安特性曲线是过原点的直线,这样的元件叫线性元件;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不是直线,这样的元件叫非线性元件。

三、教学总结

1 欧姆定律是一个实验定律,是在金属导体导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使用欧姆定律应当注意电压U、电流I和电阻R必须是属于同一导体。

2 使用欧姆定律应当注意它的适用条件。

3 应充分理解电阻的定义以及定义式R=U/I,并明确R与U、I无关。

4本节难于理解的就是导体伏安特性曲线,要掌握几种比较常见的伏安特性曲线。

四、课后作业:教材课后练习

1、3.

五、教学反思:本节内容主要是通过实验来得出的规律,通过让学生做实验效果较好。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边做实验边得出结论比较轻松,易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但有不足的地方,采用分组实验,由于时间的限制不能逐个辅导。另外,本节在讲解过程中应注意时间上没有必要的浪费,这样节省出一些时间可做些当堂练习。以后在这点上一定要注意。总之,本节课重在调到起来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就是成功之处。

第2篇: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欧姆定律是在学生前面认识电压、电流、电阻的基础上,来研究这三者关系的课题,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本节内容体现了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注意学科渗透等课程理念,能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为此,在本节课中采用了探究式教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及其涉及的单位;

理解欧姆定律,能进行欧姆定律公式的变形,理解应用公式时要注意“同体性”和“同时性”,会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应用欧姆定律进行解释、推断和计算。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实验研究过程,从而能较熟练地运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了解电流与电压、电阻间的正比、反比关系。

(2)初步学会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交流讨论,互相合作。

(3)学习用数学公式来表达物理规律的方法,体会这样做的优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欧姆当年研究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关系的简史,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的科学精神,同时让学生在自我实现中增强成功体会。

二、教学重点:

欧姆定律所揭示的物理意义及其数学表达式;

三、教学难点:

欧姆定律的实验设计及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以及结论的得出。

四、教学器材:

调光灯、小灯泡、电池组、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阻值分别为5Ω、10Ω、15Ω的电阻各一个、导线数根等。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物理情境进行讨论,提出问题。

如图的电路,你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小灯泡的亮度?小组内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学生的方法:①改变电源的电压,②改变定值电阻的阻值③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等。 实验验证,学生观察灯的亮度的变化 师:灯时亮时暗说明什么? 生:电路中的电流有大有小。

师:电路中电流的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 二)大胆猜想,激活思维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你猜电流的大小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当提示。学生联系已学内容以及刚才的实验现象,猜想:电流与电压的大小有关,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关,因为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最后,根据猜想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两者有关:

过渡: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猜想”这两步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急切盼望问题的解决,产生主动探索的动机, 三)设计实验

1、课件出示思考题

(1)根据研究电阻大小影响因素的方法,这个问题应采用什么方法研究?

(2)选择使用哪些器材?

(3)该实验应分几步,具体步骤怎样?

2、学生激烈讨论,明确本问题的研究方法:必须设法控制其中一个量不变,才能研究另外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即控制变量法。

学生讨论,提出本实验必须分两步来完成:第一步,保持R不变(确定应该用定值电阻而不用灯泡),研究I与U的关系;第二步,保持U不变,研究I与R的关系。对于第一步,改变U(用电压表测),观察I(用电流表测量),且电压的调节可通过:改变电池节数来实现(阻值为R的电阻直接接在电源两端),或者通过电阻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移动变阻器滑片来实现。

师生共同讨论: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比通过改变电池节数方案要好

3、设计实验电路,画出电路图:学生个人设计,然后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几个用实物投影进行展示,分析方案的好处和不足。

4、学生进一步讨论:对于第二步,要研究I与R的关系,首先要改变图中R的值,可用5Ω、10Ω、15Ω的电阻。要保持U不变,可调节滑片P的位置,使电压表示数不变。

5、师生共同讨论:要完成以上实验,还必须测量相关数据,需要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四)分组合作,深入探究

在此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像科学家那样兴趣盎然地开始按拟定的方案实验,边做边想边记。教师巡视,注意他们的设计是否合理,仪器使用是否得当,数据记录是否正确,作个别辅导。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和教师、教材、同学、教具相互作用,进行信息交流,自我调节,形成了一种和谐亲密、积极参与的教学气氛和一个思维活跃、鼓励创新的环境。学生的思维在开放、发散中涨落,在求异、探索中又趋于有序,这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五)综合分析,归纳总结

1、学生汇报:实验完毕后,分别推出代表汇报实验的数据.下面是两组学生的实验记录和结论(出示投影);

从表一知:电阻一定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 从表二知: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我们用了几十分钟研究得出了这个电学规律;然而这一规律是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在1827年用实验方法研究得出的,为此欧姆花费了10年心血:为了纪念他的伟大发现.这一规律被命名为欧姆定律:今天.当我们一起学习这一规律时,每名同学都能从他身上学到一点精神——坚持不懈地从事科学研究

3、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图象,从数学的角度来认识正比、反比。

4、实验过程中细节的讨论:

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两次实验时,滑动变阻器各起什么作用? 讨论交流

六)巩固练习,强化理解

1、在一段导体的两端加6V的电压时,通过它的电流0.2A, 1)这段导体的电阻是多大? 2)如果在该导体两端加10V的电压时,通过它的电流又是多大?导体的电阻是多大? 3)如果导体两端不加电压时,它的电阻又是多大,通过电流多大? 着重进行对欧姆定律的理解,使学生明确:同一导体,电R增加几倍,电流也增加几倍,它们的比值不变;R与I、U无关,导体的电阻等于导体两端电压与通过导体的电流的比值。

2、家庭中使用的是交流电,当人体通过交流电的电流达到50mA?时,就会导致人体呼吸麻痹、心室颤动。假定某人身体的电阻为2kΩ,算一算,当通过50mA?电流时的电压是多大?

初次应用欧姆定律进行计算的计算题,规范解题的要求。

(七)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1)让学生回顾本课的探究过程:发现问题----进行猜想----探索研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指明这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思路;物理教学中应注意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同时也进行学法指导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鼓励学生课后总结:“我们现在学到的物理有哪些地方也用到了这种探究方法?你能找出多少处?”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寻找,让课虽完而学未完。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学生掌握了控制变量法这一物理研究方法。探究过程中,通过自行设计、自己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分别概括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以及两条结论的融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增强了主体参与意识。

第3篇: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欧姆定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掌握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能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重点

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及简单应用

难点

对欧姆定律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是1.5伏时,通过它的电流是0.3安;当此导体两端电压是3伏时,通过它的电流是 安;当通过该导体的电流为0.9安时,导体两端的电压是 伏。

2、把一个阻值为5欧的电阻接入某一电路中,通过它的电流为0.3安;当把另一个10欧的电阻接入同一电路中的时候,通过它的电流又是安; 当这个电路中通过某一导体的电流是0.1安时,导体的电阻是 欧。

(二)进行新课

1、欧姆定律

由实验我们已知道了在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把以上实验结果综合起来得出结论,即欧姆定律.(板书:欧姆定律)

(1)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欧姆定律是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在19世纪初期(1827年)经过大量实验得出的一条关于电路的重要定律.之所以今天我们能够这么容易的得出此结论,就是因为欧姆十年的好奇心与执著的科学精神,对于我们各位同学来说,我们应该学习并具备这种精神。

(2)欧姆定律的公式:如果用U表示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R表示这段导体的电阻,I表示这段导体中的电流,那么,欧姆定律可以写成如下公式:I=U/R

公式中I、U、R的单位分别是安、伏和欧.(板书:公式:I=U/R)

公式的物理意义:当导体的电阻R一定时,导体两端的电压增加几倍,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就增加几倍.这反映导体的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例关系(I∝U).当电压一定时,导体的电阻增加到原来的几倍,则导体中的电流就减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反映了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例的关系(I∝U/R).公式I=U/R完整地表达了欧姆定律的内容.

有关欧姆定律的几点说明:

A、欧姆定律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这三个量是对同一段导体而言的. B、对于一段电路,只要知道I、U和R三个物理量中的两个,就可以应用欧姆定律求出另一个.

C、使用公式进行计算时,各物理量要用所要求的单位. (3)应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电流、电压和电阻的简单问题. 例题1:课本中的例题.(使用幻灯片)

学生读题,根据题意教师板演,画好电路图.说明某导体两端所加电压的图示法.在图上标明已知量的符号、数值和未知量的符号.

解题过程要求写好已知、求、解和答.解题过程写出根据公式,然后代入数值,要有单位,最后得出结果.

板书:例题1:(习题见课件) 已知:R=96.8欧,U=220伏. 求:I.

解:根据欧姆定律

I=U/R=220伏/96.8欧≈2.3安

答:此熨斗正常工作时的电流约为2.3安。 例题2:使用幻灯片 板书:例题2 要求学生在笔记本上按例题1的要求解答.由一位同学到黑板上进行板演. 学生板演完毕,组织全体学生讨论、分析正误.教师小结. ①电路图及解题过程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②答题叙述要完整.本题答:要使小灯泡正常发光,在它两端应加12伏的电压.

③解释U=IR的意义:导体两端的电压在数值上等于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电阻的乘积.不能认为"电压跟电流成正比,跟电阻成反比."因为这样表述颠倒了因果关系也不符合物理事实.

例题3:使用幻灯片 板书:例题3 解题方法同例题2.学生板演完毕,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正误.教师小结.

①解释R=U/I的物理意义:对同一段导体来说,由于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所以比值是一定的.对于不同的导体,其比值一般不同.U和I的比值反映了导体电阻的大小.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还跟温度有关.不能认为R=U/I表示导体的电阻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由于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所以某导体两端的电压是零时,导体中的电流也等于零,而这个导体的电阻值是不变的. ②通过例题3的解答,让学生回答课本84页问题。

2、课堂巩固练习

(1)、练习 1,通过学生解决简单的问题,加深理解I、U、R的对应关系。

(2)、练习2,一方面加深欧姆定律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加深电阻是导体本身属性的理解。

(3)、练习

3、给出稍有难度的电学问题,让学生试着解决综合性的电学题,同时又能加深欧姆定律的理解。

(三)小结

简述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及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

(四)布置作业

第4篇: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2.能初步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介绍欧姆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品格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的课型属于习题课,以计算为主.习题训练是欧姆定律的延续和具体化.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欧姆定律的物理意义,并使学生初步明确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教法建议

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明确题设条件,正确地选择物理公式, 按照要求规范地解题,注意突破从算术法向公式法的过渡这个教学 中的难点.特别需强调欧姆定律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同一性,即同一 导体,同一时刻的I、U、R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出欧姆定律的公式后 ,要变形出另外两个变换式,学生应该是运用自如的,需要注意的 是,对另外两个公式的物理含义要特别注意向学生解释清楚,尤其 是欧姆定律公式.

教学设计方案

引入新课

1.找学生回答第一节实验得到的两个结论.在导体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 跟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加在导体两端电压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 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有一个电阻,在它两端加上4V电压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为2A,如果将电压变为10V,通过电阻的电流变为多少?为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通过电阻的电流为5A,因为电阻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加在电阻两 端的电压成正比.

3.在一个10 的电阻两端加上某一电压U时,通过它的电流为2A,如果把这个电压加在20 的电阻两端,电流应为多大?为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通过20 电阻的电流为1A,因为在电压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

电阻大小成反比,我们已经知道了导体中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关系,导体中电流跟这段导体电阻的关系,这两个关系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呢?

启发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复述,指出这个结论就叫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1.此定律正是第一节两个实验结果的综合,电流、电压、电阻的这种关系首先由德国 物理学家欧姆得出,所以叫做欧姆定律,它是电学中的一个基本定律. 2.介绍《欧姆坚持不懈的精神》一文.

3.欧姆定律中的电流是通过导体的电流,电压是指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电 阻是指这段导体所具有的电阻值.

如果用字母U表示导体两端的电压,用字母R表示导体的电阻,字母I表示导体中的电流,那么欧姆定律能否用一个式子表示呢?

(二)欧姆定律公式 教师强调

(l)公式中的I、U、R必须针对同一段电路.

(2)单位要统一I的单位是安(A)U的单位是伏(V)R的单位是欧( )

教师明确本节教学目标

1.理解欧姆定律内容及其表达式

2.能初步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电学问题.

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习欧姆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三)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 一盏白炽电灯,其电阻为807 ,接在220V的电源上,求通过这盏电灯的电流.

教师启发指导

(1)要求学生读题.

(2)让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简明电路图,并在图上标明已知量的符号及数值和未知量的 符号.

(3)找学生在黑板上板书电路图.

(4)大家讨论补充,最后的简明电路图如下图

(5)找学生回答根据的公式. 已知 V,求 I

解 根据 得

(板书)

巩固练习

练习1 有一种指示灯,其电阻为6.3 ,通过的电流为0.45A时才能正常发光,要使这种指示灯正常发光,应加多大的电压?

练习2 用电压表测导体两端的电压是7.2V,用电流表测通过导体的电流为0.4A,求这段导体的电阻,

通过练习2引导学生总结出测电阻的方法.由于用电流表测电流,用电压表测电压, 利用欧姆定律就可以求出电阻大小.所以欧姆定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则定电阻的方法这种 方法,叫伏安法.

并联在电源上的红、绿两盏电灯,它们两端的电压都是220V,电阻分别为 1210、484 .

求 通过各灯的电流.

教师启发引导

(1)学生读题后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

(2)I、U、R必须对应同一段电路,电路中有两个电阻时,要给“同一段电路”的I、U、R加上“同一脚标”,如本题中的红灯用 来表示,绿灯用 来表示. (3)找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简明电路图.

(4)大家讨论补充,最后的简明电路图如下

学生答出根据的公式 引导学生答出

通过红灯的电流为

通过绿灯的电流为

解题步骤

已知 求 .

解 根据 得

通过红灯的电流为

通过绿灯的电流为

答 通过红灯和绿灯的电流分别为0.18A和0.45A.

板书设计

2.欧姆定律

一、欧姆定律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二、欧姆定律表达式

三、欧姆定律计算

1.已知 V,求 I

解 根据 得

答 通过这盏电灯的电流是0.27A

2.已知 求 .

解 根据 得

通过 的电流为

通过 的电流为

答 通过红灯的电流是0.18A,通过绿灯的电流是0.45A 探究活动

欧姆定律的发现过程 个人和学习小组

1.制定子课题.

2.图书馆、互联网查找资料

3.小组讨论总结

第5篇: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印江二中:聂长芬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电表,会用滑动变阻器,掌握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知道各个物理量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熟悉控制变量法,学会科学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总结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中的快乐,感受欧姆得出欧姆定律的不易,学习科学家为科学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实验方法,理解欧姆定律。

2.难点: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数据的分析,对欧姆定律的理解。

三、实验器材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干电池组、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10Ω 1A)、定值电阻(5Ω、10Ω、15Ω)、开关、导线、小灯泡与灯座。

教师演示器材:家用调光台灯、实物投影仪、干电池组、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小灯泡与灯座。

四、教学设计

(一)复习设疑,启发探究欲望。

复习:

1、电流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原因使电荷作定向移动的?

2、导体的电阻对流有什么作用? 猜想:

1、既然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那么导线中的电流与两端的电压有何关系呢?

2、既然电阻对电流起阻碍作用,那么导体中的电流与它本身的电阻有何关系呢?

设疑:学生对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那么这三个量究竟有什样的数量关系呢?点出本节课题“欧姆定律”。 这样通过简单回顾、分析,使学生很快回忆起三个量的有关概念,通过猜想使学生对这三个量关系的研究产生了兴趣,激发了求知欲望,并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指向本节课。

(二)展开探究活动,深入研究实践

1、预备知识:向学生介绍“控制变量法”,即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保持其中一个量不变,看电流与另一个量之间的关系,在研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保持电阻不变,通过改变电压,观察电流是如何变化的。在研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保持电压不变,通过改变电阻,观察电流是如何变化的。

2、同桌同学讨论:根据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利用我们学过的仪器,设计一个实验。通过讨论使学生对实验方法有了进一步理解,而且,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设计过程: ①明确研究目的。 ②确定研究的方法。 ③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在对学生讨论作简单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教师投影实验电路图,介绍有关仪器,特别强调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的作用。

3、实验:教材是通过演示实验,来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从而得出欧姆定律。虽然,这样安排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发挥得比较好,但演示实验可见度不大,学生动手参与率不高,学生主体作用不能很好发挥。另一方面,学生已初步学会了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具备做此实验的基本技能。因此,本节课我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法”,同时也使学生通过实验,对欧姆定律有了感性认识。 在实验过程中,让学困生亲自动手,让优生作指导,这样使学困生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4、各小组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交流探究成果 ,及时矫正这一环节的操作要点,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其目的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反馈,对学生参与实验态度和效果进行反馈,这一阶段学生的认识将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学生的情感将在教师对学生参与分组实验,小组讨论和各小组在班级中汇报情况中得到升华。 具体做法是:

1、各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数学处理,理解数学上“成正比关系”、“成反比关系”的意思。

2、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分析得到二个结论:在电阻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3、进一步引导得到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4、说明:在欧姆定律中的两处用到“这段导体”,这两个这段导体却是指同一导体而言,即电流、电压、电阻对应同一导体,而且具有同时性。

这样做能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提高了学生实验能力和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巩固和反馈,知识迁移训练

1、例题:一个电灯泡工作时的灯丝电阻是484Ω,如果电灯两端的电压是220V,求灯丝中通过的电流大小。

分析:本题已知的两个量,电阻、电压都是针对同一导体电灯灯丝而言的,可直接应用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计算,但在解题时,一定要注意解题的规范性,强调电流、电压、电阻“同一段导体”,“同时性”等。

2、小结:突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强调“同一导体”

四、作业设计

1、课后练习

编制两类练习题目:一类是直接应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达到巩固欧姆定律内容和表达式;另一类是了解在研究欧姆定律实验中滑动变阻器作用,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法”。

2、作业

(1)、作业本作业巩固性练习。

(2)、讨论题:怎样用学过的知识和仪器,来测定一未知的电阻值,

欧姆定律题1

探究欧姆定律实验,欧姆定律实验证明

欧姆定律教案模板

欧姆定律经典题

欧姆定律教学心得体会(共18篇)

材料指导价
文章字数:11451
点击数:6850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