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行业资讯新闻列表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20-05-09,来源:四川建设厅,作者:

“唐山经验”如何助力灾区“新生”?

    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32年前,唐山大地震也曾造成巨大灾难:24万人遇难,16万人致残,唐山,被西方媒体断言“将被从地球上抹掉”。

    32年后,唐山不但没有被从地球上抹掉,还奇迹般地重新崛起在渤海之滨。

    在灾区重建方面,经历了血与火考验的唐山,积累了丰富的“唐山经验”。如今,四川灾区抗震救灾的重心已转向受灾群众的安置、灾后防疫等重建工作,希望“唐山经验”能对灾区“新生”有所帮助。

   

    赵振中 唐山市规划局原副局长

    王子平 河北理工大学教授、地震社会学家

    刘瑞生 唐山市疾控中心副主任

    王庆祥 时任抗震救灾指挥部规划组负责人

    王玉珍 唐山市地震局副局长

    因地制宜,加快建设步伐,让受灾群众先有一个“简易的家”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帐篷紧缺成为安置受灾群众的大难题。为让灾区群众早日住有所居,唐山向灾区提出“迅速建设简易房是帮助灾民渡过难关的当务之急”的建议。赵振中是唐山市规划局原副局长,他说,当时把群众从废墟下抢救出来后,大家捡来木杆、油毡等物品,搭建临时窝棚,但由于难以御寒,随后决定兴建简易房,前后建了3次:第一次,用竹竿、塑料布搭建,功能仅限“防风避雨”。第二次,垒砖墙后,用竹竿等挑起,在顶部加油毡等。第三次,用砖墙、泥巴等建起,已经可以“御寒保暖”。

    从“唐山经验”看,只有灾区群众及时得到安置,才能安定民心,进而迅速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如何建简易房?唐山的做法:一是企业单位组织职工和家属修建,解放军和街道配合;二是街道、解放军组织居民修建;三是集体修建与农户自建相结合。凭借各方援助和自力更生,唐山在废墟上建起187.9万间简易房。当时流传着一首歌谣:“登上凤凰山,低头看唐山,遍地简易房,砖头压油毡”,形象地说出了当时灾区住房的基本特征。

    成片成片的简易房以及由此形成的“简易城”,是震后唐山人集中的避难所。地震社会学家、河北理工大学教授王子平表示,这样的避难所,让受灾群众感觉到“我们还活着,生活仍在继续”。同时,“简易城”不只有临时住所,还要有简易学校、简易医院、简易商店等,可能的话还要有基本的文化设施,这会使受灾群众看到希望,树立生活的信心。

    王子平说,以唐山当时的条件只能搭建简易房,后期用木桩和柳条搭建泥房,而汶川强震后,受灾群众可住进临时帐篷。但灾区多雨潮湿,帐篷易损坏,尤其震后可能发生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临时住所必须把稳定、防火等因素考虑进去。根据“唐山经验”,也可在援建的简易房盖好前,就地取材,如从废墟里挖些木材、砖块等,搭建适合本地环境的简易房。而在未来,可在“简易城”基础上建设新城。“从避难帐篷到‘简易城’,再到建设新城,对受灾群众而言,就是他们新建家园的起点。”

    群防群治,坚持不懈,打一场防疫灭病的人民战争

    汶川发生大地震至今已一个月,灾区高温、潮湿,加上地理条件复杂,很多人担心会出现大的疫情。对此,唐山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刘瑞生、时任唐山抗震救灾指挥部规划组负责人王庆祥认为,2003年抗击非典后,国家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大大增强,因此不必过分担心。但同时,汶川地区与唐山的情况差异很大,要改写“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历史,必须全民参与,实行不间断、地毯式的防疫管理。

    王庆祥是唐山大地震的亲历者,也是阻断疫情的实践者。他说,唐山大地震造成24.2万人震亡,16万多人重伤,当时正值盛夏,又逢雨季,人畜尸体迅速腐烂。同时,厕所倒塌,下水道阻塞,粪便垃圾污物大量堆积,环境卫生遭到破坏,饮水受到严重污染,广大群众受到疫病的严重威胁。汇集在唐山的4万余名医护人员与群众密切配合,及时切断传染源,集中力量打歼灭战,通过清尸防疫、水源保护与饮水消毒、消毒杀虫等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了疫病的发生。“那时,天上,共出动141架次飞机喷洒药物8天;地面上,有31辆喷雾消毒车和1900余台喷雾器喷洒药品。”唐山大地震后1个月,城乡患病率降低到3%—5%,无一人死于疫病,各种传染病数较1971—1975年同期发病数下降32.9%。

    防疫灭病,是四川灾区目前不可疏漏的基础工作。刘瑞生说,唐山位于平原地带,人员居住集中,防疫范围较小,防疫人员进行喷洒药物,除人工喷洒外,还能使用飞机喷洒。而汶川灾区多处在山区,潮湿逶迤,很多地方防疫人员难以到达,也不适合飞机喷洒药物。其次,汶川水源丰富,排泄物、垃圾一旦处理不好,很容易造成水源污染。而且,气温将继续升高且伴有降雨,都决定了汶川灾区防疫的严峻性和持久性。

    王庆祥说,现在的医疗和技术手段已非过去所能比,但唐山的震后防疫经验,仍然可供汶川地区借鉴。根据“唐山经验”,首先要尽快成立防疫灭病指挥机构,按照军民结合、专业人员和群众结合的原则,集中开展一场全民参与的爱国卫生运动,分工协作进行预报、检测、评估、评价等工作。同时,要注意做好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工作。王庆祥说,唐山大地震后,为了消除人们对于疫情的恐慌心理,破除谣言,唐山从微生物、毒物、生化等方面进行监测分析,及时将没有找到伤寒、霍乱、痢疾等传染性病菌的结果公之于众,很快消除了不实猜测。

    尽早规划设计,明确设防标准,稳步推进,不要给历史留下遗憾

    唐山大地震发生后,所有的“生命线”工程几乎在瞬间毁于一旦:公路被毁,桥梁截断,铁路路基变形;机场航空导航系统全线停滞;通讯、电路、水路全部卡断。作为唐山新城的规划设计者,赵振中强调必须“集中智慧资源,尽早规划,同时立足全局,特别讲究科学规划和全盘考虑”。

    1976年7月30日,时任唐山市城建局规划科副科长的赵振中从倒塌的废墟下扒出一张1∶25000的地图,唐山新城的规划由此展开,国家调集七大设计院分包唐山新城规划,仅用了两个月规划即浮出水面。当时普遍认为:新规划如此迅速出炉,是因为有熟悉唐山的同志参与。“城市规划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四川灾区重建规划需要对口支援,也要有当地人参与进来,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灾区重建的选址、设防标准,是两个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王玉珍说,汶川大地震前设防烈度为7度,唐山大地震前设防烈度为6度,结果都遭遇11度地震破坏,损失惨重。震后,唐山按抵御8度烈度的标准重建,城市交通、供水、通讯等方面充分考虑抗震防灾能力。汶川地震烈度为11度,重建以何种标准设计,这是“重中之重”,要达到“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

    确定设防标准后,还应考虑是原址建设还是异地重建。赵振中建议:“选址首先要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避开地质断裂带、泥石流威胁区等不利地段。”唐山震后规划时,受当时认识能力和科技水平所限,选择的是原地重建,有些地区没有完全避开地震断裂带,建议四川灾区根据地质情况做好选址工作,千万不要给历史留下遗憾。

    大地震发生后,如何保证“生命线”畅通成为重建的一大课题。王玉珍说,唐山在震后重建与外界联系的道路、通讯等设施时,都“留了一手”。中心区新华西道重建时,市政、供水、邮电等单位穿插作业,仅一次破土,8种28条地下管线就全部嵌入地下。“联合施工避免‘交叉打架’,汶川震后重建不妨借鉴”。

    唐山重建受条件所限,人均居住面积及其配套设施人均拥有率都较低,建筑形式单一。房屋多在40平方米左右,包括厨房、卫生间和一个阳台。记者在唐山市区走访,看到多数建筑物建得都不高,楼房普遍在4—6层,楼间距相对较大,街道间距离也较近。王庆祥解释,这是为了一旦发生地震,不致造成人员大量伤亡,且方便疏散。但这种规划设计不能适应城市发展,建议四川灾区震后规划开阔眼界,给城市今后的发展留出空间。

    唐山谋建新城只是一个城市的规划,而汶川震后重建涉及到多个县市,专家建议四川灾区震后重建站位要高,要突破长期形成的以县、镇、村为单位的行政樊篱,从川西发展的全盘考量。“整个川西都可以搞一体化规划,从国土资源、人口分布、产业结构等方面统筹考虑,合理利用当地各种资源,科学调整产业布局,力求形成一个区域经济体。”赵振中表示。 

工程材料信息四川省工程材料信息四川省工程材料信息
文章字数:3961
点击数:5531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