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行业资讯新闻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来源:四川建设厅,作者: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简报(2011年第13期 总第127期)

    编者按:构建农村垃圾处理新机制,是全面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工作内容。宜宾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剑明结合自己分管工作实际,撰写了《构建垃圾处理新机制,打造一流城乡好环境--宜宾市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新机制建设的实践探索》一文,系统介绍了该市从统筹编制规划入手,完善支撑体系,狠抓示范引导,严格督查考核,努力构建农村垃圾处理新机制的情况。现将该文简报于后,供各地参阅。

构建垃圾处理新机制  打造一流城乡好环境——宜宾市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新机制建设的实践探索宜宾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王剑明

    宜宾市地处川滇黔结合部、四川盆地南缘,山丘陵地域特征明显。近年来,宜宾市统筹城乡发展,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地域特征,因地制宜,从收集清运、分类处理、资源化利用、达标排放等方面着力,积极构建“户定点、组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新机制,全域推进垃圾处理制度建设,城乡面貌不断改善、城乡环境得到提升,走出了一条中西部内陆丘陵盆周山区垃圾减量化、分类化、生态化处理新路子。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统筹编制规划,科学推进城乡垃圾处理工作   一是抓好总体规划编制。把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总体规划作为推进全市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龙头,提上服务经济社会 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十二五”规划。按照“科学发展、统筹城乡、保护环境、改善民生”的总体思路和“前瞻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基本原则,着力强化整体引导,编制《宜宾市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总体规划》,明确工作目标,确立工作重点,提供运行保障,努力使垃圾清运处理模式切合实际、科学有效、长效运行。二是抓好专项规划编制。结合城乡、场镇、村庄、公路主干线等不同层次特点和环境需求,编制完成《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垃圾场建设规划》、《城乡生活垃圾资源再生利用规划》、《场镇垃圾清扫清运设施和清扫保洁队伍体系建设规划》、《村庄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突出工作重点,整合治理要素,实现了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新机制建设重点突出、统筹推进、协同发展。三是抓好区域规划编制。按照“轻形式、重实用、利长效”的工作要求,分四个类别编制《宜宾市城乡生活垃圾机制建设区域发展规划》。其中对县城城乡结合部,突出了地埋式垃圾中转站、分类收集池增添、全天候清扫保洁等体系建设;对建制乡镇场镇,突出了地面保洁人员充实、垃圾收集清运设施保障等配套工程建设;对江河冲积平坝区,突出了垃圾分类池、村组保洁人员配备、废旧物资回收体系建设等工作重点;对交通不便的海拔较高的山丘区,突出了有机物料堆肥利用、户用就地填埋设施和场镇废品回收点建设,因地制宜的工作规划编制,为科学推进城乡垃圾处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完善体系支撑,扎实提供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保障   一是夯实基础处理设施建设。把解决“有处理设施”问题作为建立垃圾处理新机制的核心抓手,把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涉 及的垃圾填埋场、垃圾中转站、户用垃圾分类收集池等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每年“两月一专项”的工作内容,确定区县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数量,制定科学规范的考核验收标准,严格考核制度,确保环卫基础设施建设落到实处,从根本上破解了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特别是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有设施不足的难题。二是强化县乡工作机构建设。把解决“有机构统揽”问题作为建立垃圾处理新机制的关键环节,结合机构改革,把农村垃圾处理新机制建设列入市、县城市(镇)管理局职能,切实加强市县乡三级机构建设,挖掘潜力配齐配足工作力量,实现有机构负责、有职能赋予,包括在乡镇成立环卫保洁办公室、指定专人负责农村垃圾处理日常事务工作、在村支两委落实环卫专干。三是狠抓清扫保洁队伍建设。把解决“有力量办事”问题作为建立垃圾处理新机制的重要内容,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完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明确场镇主要街道景区、村民小组、场镇人口保洁人员配备标准,解决了保洁人员的进出机制以及实施区域有人保洁的问题。仅去年以来,全市就新聘用清扫保洁人员1928人。同时,加强保洁人员业务培训与日常管理,提高保洁人员素质,改善了保洁队伍形象。四是加强日常运行经费保障。把解决“有经费支持”问题作为建立垃圾处理新机制的基本动力,按照“财政主导、社会融资、居民自筹”的原则,市、区县财政将区县城区垃圾清扫、清运和处理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按收支两条线规定将城市垃圾处理费上交财政,并全额用于环卫清扫保洁。同时,各区县把场镇、村庄涉及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清扫保洁人员工资等日常运行所需经费的80%列入县级财政预算,乡镇按不低于日常运行所需经费20%补足拨付,并在实施区域按每人每月1元的投入筹集经费,实现了垃圾处理新机制经费筹集“多条腿走路”。五是严格实施项目捆绑机制。把解决“有项目捆绑”问题作为建立垃圾处理新机制的主要渠道,在城市,结合棚户区改造工作,大力完善垃圾收集池、地埋式垃圾中转站等环卫设施,并全面提高环卫设施的保障和辐射能力。在村庄,整合户用沼气池建设项目、农村环境卫生发展项目、通村公路建设项目,建设沼气池、垃圾收集池、污水处理点等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通过项目捆绑,有效推进了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及机制建设工作。据统计,全市整合各类项目用于垃圾处理相关设施的经费投入年均在5.2亿元以上。    三、狠抓示范引导,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环境卫生意识    一是抓好典型示范。把典型示范作为城乡垃圾处理新机制建设全域推进、全面铺开的着力点,针对不同地域特点和居民思维意识水平,在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卫生素质相对较高的区域,选取并打造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新机制建设示范村42个,建设户用垃圾处理收集点1350个,为提高城乡居民环境卫生意识树立了直观的标杆和榜样,通过以点带面,把环境卫生意识和生活垃圾处理新观念送到了千家万户。同时,在项目、经费、物资上给予典型示范村、点予以适当倾斜与鼓励,有效提升了示范村、点的工作积极性。二是抓好宣传教育。树立环境卫生要“从娃娃抓起”的理念,以中小学校和课堂为阵地,开展“小手拉大手”、“怎样看待垃圾处理新模式”、“我如何参与垃圾处理新模式”等主题活动,使学生受教育、家长受启发、社会受促动。利用乡土“秀才”,乡土“腰鼓队”,创作一批融城乡垃圾处理新模式、现代环保新观念的题材,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中达到教育、启迪的目的。同时,立足村民面子观念强的心理意识,在村庄广泛开展“卫生农家”有奖评选活动,以点带面,实现了传统观念的革新开化。三是抓好收费导向。针对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定势和乱丢乱堆垃圾的不良卫生习惯,在场镇和村庄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处理收费制度,特别是在农村,创造性地实行了每人每月1元的收费制度。1元收费制度的实行,既符合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又兼顾了村民的传统节俭观念,成为强化村民卫生意识、关心身边环境质量、破除陈规陋习的“纽带”。这种引导性强制方式,提升了广大群众的城乡环境卫生意识,使广大村庄形成了村民主动关心、主动参与、主动维护垃圾处理工作成果的良好局面。    四、严格督查考核,力促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工作落实    一是建立责任落实机制。把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作为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把城乡生活垃圾机制构建作为各级各部门改善发展和人居环境的重要职责,分年度制定区县和涉及部门垃圾处理新机制建设标准,明确工作目标,逐一量化分解落实,在机制和制度上使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新机制建设实现了由“被动抓”到“主动抓”,从“一时抓”到“经常抓”的转变。二是建立督查督办机制。把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新机制建设工作完成情况列入《宜宾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的问责范围,整合监察、城管、督查等部门力量,加强不定期督查督办和经常性检查。对存在问题严格实行通报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确保了全市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确保了目标任务落实不打折扣,确保了不出现责任真空。三是建立考核问责机制。每年对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绩效实行单项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区县和部门的年度绩效考核体系,发挥目标考核的导向和抓手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各责任主体开展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新机制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对推进不力、成效不明的责任人严格实施问责,并建立与媒体的曝光联动机制,对受到通报批评以上处理的责任人在市级主要媒体予以曝光,要求责任人公开谈整改意见,促使环境治理落实到位,实现了城乡生活垃圾规范化清扫、规范化收集、规范化处理。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将学习借鉴全国各地优秀经验,把垃圾资源化和循环利用作为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新机制建设的主攻方向,努力使城乡生活垃圾实现再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工程材料价四川省工程材料价四川省工程材料价
文章字数:3874
点击数:5405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