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行政审批改革渐入佳境
近年来,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效能、增强市场动能为目标,多方位、多层次深入推进行政审批改革,走出了一条密切联系群众、体现窗口特色、促进行业发展的可持续之路。
集中审批 窗口服务——相得益彰
为进一步有效推进法治机关和服务机关建设,着力解决处室(单位)权力本位障碍,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成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将分散在9个处室(单位),直接面对700万建筑工人、23万执业资格注册人员和规划、建设、园林、装饰等40多类企业的资质核准、执业人员注册、从业人员上岗以及企业进出省核验4大类、60多小类许可事项集中起来,统一对外服务,破解分散审批带来的效率不高、管理不规范甚至暗箱操作等问题,实现行政审批规范化、集约化、效率化、透明化,为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4.3万多家企业、近100万从业上岗人员提供了便利。
在便民服务中心开展的“万件服务事项跟踪反馈”活动中,群众满意率达到99.7%、基本满意率达到0.3%,无不满意情况。
“瘦身活动” 便民行动——相映生辉
行政审批工作往往给人以办事拖拉、环节繁琐的感觉,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便民服务中心开展了“瘦身活动”和便民行动。“瘦身活动”主要围绕减少事项、下放权力、简化环节进行简政放权,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审批事项一律取消;将等级要求不高、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审批事项一律下放到地方主管部门管理;将不合理的前置条件或管理环节呆板冗余事项一律简化。对照要求,便民服务中心取消2项、下放9项、简化23项审批事项。特别是在市场建设方面,简化了审批流程,消除了地方壁垒,稳健推进开放,做到服务人性化、管理属地化、待遇同城化。如简化了省外建筑施工企业资质(资格)核验手续,对初次进入江苏参与招投标的企业办理单项工程的资质(资格)核验手续和已在江苏承接工程的企业办理工程项目的备案手续,由原来该厅市场处直接受理审核调整为由工程所在地的省辖市级主管部门受理审核。对省外勘察设计企业进入江苏承接单项工程资质核验、外省造价员转入江苏的登记程序都进行了简化。对进入江苏的省外施工企业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等缴纳标准调整为享受江苏本地区企业同等待遇。通过简政放权,便民服务中心减少工作人员12人,减少窗口11个。
便民服务中心开展的便民行动,就是为群众开展各项优质便民、廉洁高效的贴心服务。如将各类资质证书以及安全生产许可证现场领取改为邮寄,仅此每年大约可减少10万人次来厅办事,对服务对象来说既节省了时间又降低了成本,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非法中介行为。在加快审批速度方面,该中心将审批周期压缩至约10个工作日,比法定的20个工作日提前约50%左右,效率提高一倍以上。此外,该中心还采取引导服务、延长办公时间、开展服务竞赛、加强廉政建设、开通微信平台等11项措施,方便群众办事。这两项活动开展以来,来便民服务中心办事的群众数量比往常减少了近一半。
权力清单 诚信建设——相辅相成
简政放权后,便民服务中心高度重视事中、事后监管。该中心对外公开“权力清单”,公布办理流程、受理条件、申报指南、信息提示,并进行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同时公布投诉方式、听证途径、查询路径,给群众交一本放心账。
在建立诚信体系方面,该中心积极配合相关市场监管部门,以完善诚信体系建设为目标,以市场和现场联动为切入点,以联合惩戒、诚信激励为手段,重点在建筑市场开展诚信评价,促进监管由定性向定量转变,由粗放型向精细化、标准化转变。该中心制订相关标准,实现信用评价全程数字化,采取“职能部门共同考核,监察部门实时监督”、“扣分事项层层把关,相关环节相互制约”等措施,最大限度地限制了自由裁量权。
电子政务 电子监察——相谐与共
在日常工作中,便民服务中心将审批节点结果在网上公开,日常行政监管在网上操作,诚信体系建设在网上运行。同时,该中心将大数据信息进行分类梳理,建立了企业库、人员库、项目库和信用库,实施互通、互用、互认工作机制和省市县上下联动共建、共享工作机制,按照电子政务“五横两纵”框架模型进行数据开发并公开发布,接受社会监督,提高规范性和行政效能。
为了更好地加强监管并建立完善的惩防体系,一方面,该中心加强内部控制,严格按照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开展审批业务,并持续改进,改变AB角一审到底现象,将企业申报材料切段分给不同审批人员,实施分段审批、流程再造;另一方面,监察部门结合业务特点和审批环节的风险防范点重点进行管控,对数据异常信息及时锁定警示,启动问责程序,充分发挥电子监察作用,实现信息公开化、流程标准化、运行数据化、办理协同化、监察实时化,真正做到“阳光”消毒、透明防腐。
葛仁军
点击数:5328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