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为你支招 为你扫除家装陷阱的雷区
近几年,房地产持续火爆,家居装饰材料市场也是一片兴隆。但是繁华背后却是消费者越来越多的抱怨和投诉。刚买回家的地板几天就起拱、变形,厂商承诺的完美售后服务却成了一纸空文……那么,消费者怎样才能识破厂商的陷阱?如果不幸被骗,又如何讨回公道?市消保委居饰材料办公室的盛荣彪秘书长和一些工作人员,以他们的工作经历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些建议。 辨认四种“经典”陷阱 目前家居装饰材料纠纷案件中,涉及到木地板、橱柜、防盗门和灯具的案件较多,尤以木地板和橱柜的问题最严重。而广告欺诈、以次充好、模糊合同、有条件的优惠,是厂商惯用的伎俩。 ■广告欺诈 在家具广告中,经常看到一些厂商不顾事实地渲染、鼓吹。这些广告没有对木材的各种成分和检测数据明确说明,却吹嘘使用了如何名贵的木材,产品达到了某某国际标准,承诺会有完美的售后服务等。让没有经验的消费者盲从了广告而购买。 ■以次充好 消费者除了看广告,也要看了样品实物才会掏腰包。商家此时又会上演钻标准空子甚至以次充好的把戏。 最典型的就是木地板色差问题。消费者在商店看到的往往是色泽均匀、色差很小的样品。但商家在送货时给你的可能就是色差很大的产品。根据国家规定,色差不属于质量问题,地板厂商不用负责调换。因此碰到这种情况也就只有自认倒霉了。 ■模糊合同 合同纠纷大部分集中在产品材质和售后服务上。比如,橱柜的合同说明上写的材质是实木,而事实上橱柜分贴面和主材两部分,每种使用的实木品种可能都不同——可能是缅甸柚木,也可能是红檀香或者是龙凤檀。这三种的价格差距比较大,消费者因为没有搞清楚材质品种和比例而花冤枉钱。 ■有偿“优惠” 厂商当然喜欢给予优惠价却不开发票或者降低售后服务质量。表面上消费者捞到了好处,但是当产品出现问题时,没有发票你的权益就根本没办法保障。到时候维修花的钱可比优惠得到的甜头多多了。 端正心态规避陷阱 虽然陷阱重重,但专家认为,除了不规范商家的骗术高超外,消费者自身的心态也是受骗上当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小便宜前稳住心态,并有一定的鉴别能力,才能更有效地规避消费陷阱。 ■别省小钱 消费者首先必须要有品牌意识,不能贪小便宜。所谓的品牌不仅仅是广告打得响,而是产品质量过硬、售后服务完善的品牌。这些品牌的产品相比一般的价格要高一些。但高出的价格正是厂商多年树立的良好信誉和口碑的体现,也是对消费者的一种承诺。买这些品牌保险系数要高很多。
点击数:3849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