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有为有位
近年来,江汉油田四机厂采取搭台子、铺路子、给位子等措施,铺就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星光大道”。四机厂25人次在省部级以上技能竞赛中获佳绩,培养出徐军、权海峰、吴吉高、帅卫军等4名全国技术能手,该厂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湖北省高新技术100强企业”等称号。该厂拥有专利总数在国内石油机械制造企业中居首,被集团公司确立为机械制造培训教育基地。 竞赛让技能人才长袖善舞 每年,四机厂都开展技能竞赛。从6月到9月,员工先参加各分厂的预选赛,优胜者再参加厂决赛。从厂决赛中脱颖而出的员工,还将参加江汉油田、湖北省乃至全国性的技能大赛。技能人才由此一步步走上更大的舞台,展示其卓越的技能。 赛场只是舞台一角,培训为员工搭建了更辽阔的舞台。近年来,四机厂建立起功能完善的职工教育培训中心,构建了产、学、研联合的新型人才培训模式,广泛开展“大培训”活动。每逢双休日,四机厂都会开设数控、钳工、机械制图等专业课程,员工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参与培训。活动开展以来,员工养成了查看培训海报、选择培训项目的习惯。 “上周六,我们邀请了长江大学教授讲授材料工艺,预计来听课的员工有100名,结果来了300多名。没座位的就站着听,场面十分火暴。”四机厂教育培训中心主任陈训杰说。 除了每周开展短期培训,脱产培训也不间断。四机厂长期与油田职工培训中心联合办班,开办钳工、焊工、数控车工等10多个工种的脱产培训班,培训员工上千人次。 该厂还与美国劳玛斯特公司合作,按照国外行业标准,开办了电焊工强化培训班。103名电焊工参加培训,焊接出口产品取得资质认证。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工厂发展需要,在各自领域中"长袖善舞"。”全国技术能手吴吉高说。 成长机制让技能人才“路路畅通” 四机厂探索建立多元化人才成长机制,为员工广铺路,打通员工职业发展的通道,让员工“条条道路通罗马”。 四机厂疏通了从初级工、中级工到高级工,直至高级技师的晋升通道。针对稀缺工种晋级难的问题,该厂邀请江汉油田技能鉴定中心专家,开展了油田内首次工业化学分析工和计量工的技师鉴定工作,消除稀缺工种员工的成长“瓶颈”。四机厂全面启动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选拔和推荐了50多名优秀技能人才参加技师以上的评选、考核,为员工职业发展提供了空间。 同时,四机厂打通公开竞聘、轮岗锻炼等晋升通道。该厂面向全厂员工开展竞聘活动,选拔机加工、计量检测工等专业技能人才70多名。该厂还建立轮岗锻炼制度,鼓励员工在多种岗位上增长才干,实现“一专多能”。200多名技能人才在轮岗中找准了定位,实现晋升。 截至目前,四机厂共有技能操作人员1041人,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占49.7%,人才体系日趋合理。 岗位晋升让技能人才“有为有位” 2010年,吴吉高破格从中级工跃升为高级技师,权海峰破格享受四机厂副总师待遇……如此“破格”,显示了四机厂在高技能人才使用上,敢于突破陈规,敢给位子,让技能人才有为有位。 四机厂建立了技能人才专家库,把勤钻研、善管理的高技能人才纳入专家库,悉心培养。工人出身的刘洪生被评为集团公司“青年岗位能手”后,四机厂把他作为后备领导人才重点培养,给他压担子。他担任修井机分厂副厂长以来,带领员工出色地完成了出口美国的BE钻机、出口俄罗斯的低温钻机、工厂首台7000米钻机等重点项目的生产任务,实现了由技能人才向管理人才的“华丽转变”。 近几年,江汉油田四机厂先后有50多名像刘洪生一样的高技能人才走上了管理岗位。他们以优异成绩不断激励着广大技术人员努力提升技艺,实现个人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点击数:3769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