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行业资讯新闻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15-08-25,来源:中国建材-商业资讯,作者:

经济日报热点聚焦:充分挖掘能源资源巨大潜力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于我们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意义重大,在“十一五”时期,我们必须充分挖掘能源资源的巨大潜力,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树立全民节能意识    

    近来,各地积极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已经有了良好开端。但也要看到,仍有一些地方和部门对节能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节能优先的方针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在发展思路上仍然存在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的倾向,把节能仅仅作为缓解能源供需矛盾的权宜之计,对节能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要实现经济社会的{TodayHot}可持续发展,亟待树立全民节能意识。 

    树立节能意识,建设节约型社会,涉及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社会氛围。一是要使人们对经济粗放增长造成的能源紧缺引起足够的重视,树立能源危机意识;二是要进行节能宣传教育、节能科学知识推广普及,使人们掌握节约能源资源的基本知识和方式方法;三是要在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满足公众对节约能源资源与生态环境质量产生的强烈需求。通过宣传节约能源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从而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有效开发利用资源 

    挖掘能源资源的巨大潜力要从源头做起,切不可忽视能源的有效开发。从煤炭生产来看,这些年来煤炭产量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但开采过程中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浪费现象。在“吃肥丢瘦”的开采过程中,浪费了相当数量的煤炭资源。 

    有效开发是节约能源的一个重要方面,有效利用是节约能源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于减少能源消耗。能源效率低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据测算,我国一次能源转换有25%的节能潜力,终端消费有26%的节能潜力,一次能源消费的平均节能潜力达26%。提高我国能源效率,{HotTag}挖掘能源资源的巨大潜力,首先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工业行业中,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其产值不足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0%,但能源消耗却超过整个工业用能总量的60%。据有关计算,2005—2010年我国主要耗能工业部门的节能潜力为1.05亿吨标准煤,2010—2020年为2.5亿吨标准煤,其中大部分节能潜力必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其次,要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必须致力于改善能源结构,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实现能源结构的多元化和优化。第三,加快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我国有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目前水电和太阳能热水器已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产业,风力发电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利用等技术领域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我们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经验,大力推进水、风、太阳能等多种发电形式。 

    加强资源宏观管理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节能同环保一样,必须加强宏观管理。我们要坚持节能优先的方针,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提高终端用能效率为重点,形成企业和社会自觉节能的机制,加快建设节能型社会,以能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深化能源价格改革,逐步理顺能源价格体系,形成有利于节能、提高能效的价格激励机制。要加快推进能源价格市场化,建立合理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实现能源价格宏观调控的科学化。 

    加强节能宏观管理,还要抓好节约能源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适应建筑、交通用能快速增长的新形势,在继续推进工业节能的同时,应加强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的节能。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推进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节能,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同时,全面启动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重点节能工程,实现节约能源资源、提高效益的目的。 

    应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体制机制。建立节能信息发布制度,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及时发布先进的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先进的管理经验,引导企业挖潜改造,提高能效;推行综合资源规划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引导资源合理配置,提高终端用电效率、优化用电方式;大力推动节能产品认证和能效标识管理制度的实施,引导用户和消费者购买节能型产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克服节能新技术推广的市场障碍,促进节能产业化,为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提供服务;建立节能投资担保机制,促进节能技术服务体系的发展。 

    加快建立和完善以《节约能源法》为核心,配套法规、标准相协调的节能法律法规体系,依法强化监督管理。一是要研究完善节约能源的相关法律,抓紧制定相关配套法规、规章。二是要制定和实施强制性、超前性能效标准。三是要建立和完善节能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建设、工商、质检等部门及各地节能监测(监察)机构的作用,切实加大监督执法力度。

工程材料价
文章字数:2563
点击数:2211
[ 打印当前页 ]